突发意外:车轮碾碎的人生变奏
2014年5月的一个清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恒山路上飘着细雨。环卫工人应某(化名)像往常一样弯腰清扫路面,一辆左转弯的中型货车突然冲入她的作业区。"刹车声特别刺耳,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应某仍心有余悸。
事故导致应某左膝高位截肢、右腿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并被鉴定为五级伤残,交警部门认定货车司机顾某(化名)负事故全部责任。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保险公司承担交强险,司机顾某和货车所属货运公司支付超出保险赔偿限额的损失共计100多万元。
九年长跑:执行路上的接力赛
因保险公司、顾某和货运公司未能履行生效判决,应某于2016年3月向北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来到了尹法官手里。尹法官立即对被执行人展开财产线索调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在得知银行账户被冻结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便向法院支付了11万元赔偿款,然而,顾某和货运公司却无财产可供执行。为了尽快查明被执行人的线下财产状况,尹法官两次奔赴外省实地调查,并到辖区相关部门了解货运公司的车辆挂靠、纳税等实际经营状况。
经调查,顾某从事长途货运工作,工资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货运公司则因经营不善和诉讼缠身,银行账户几乎没有任何结余,在全国各地尚有三十余件执行案件未履行。
“应大姐您放心,我会24小时开机等线索!”为了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尹法官开启了长达三年的“数据追踪战”。他依托全国法院查控系统发起了37次线上财产筛查,定向冻结银行账户16个,并通过电话、函件等形式,与公司注册地法院、车管所、银行等单位积极联动,逐步梳理出货运公司转移资产的蛛丝马迹,最终顺利截获公司业务往来款项30余万元。
面对巨大的执行缺口,尹法官穷尽了所有执行手段,被迫启动案件终本程序。后因岗位变动,尹法官在离开执行局前,将装满文件的档案箱移交给吕法官:“这个案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
接手案件后,吕法官立即着手全面了解执行过往,并建立起“双线追踪”机制,一方面定期向应某及其家属通报案件进展,另一方面持续向被执行人施压,定期致电顾某与货运公司了解情况,敦促其履行义务。
2023年5月,应某向法院提供了财产新线索,吕法官收到申请材料后,重启执行程序。
破局之道:穿透迷雾的智慧亮剑
案件恢复执行后,吕法官对被执行人财产情况再次调查,发现货运公司的股东之一王某(化名)虽非法定代表人,但在公司日常经营中掌控着货运单签字、车辆调度等事宜,对公司资金的使用也有较高的决定权,属于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此前,王某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然而近期公司的一系列商业活动使其暴露在了执行法官的关注之下。
"我又不是法人,凭什么限制我?"面对法院的限制消费决定书,王某拍桌子抗议,并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要求解除对其的限制消费措施。
本案由此进入了宁波中院执行裁决处孙法官的视野。孙法官拿到案件后,敏锐察觉到该案要处理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程序性复议,更要妥善把握全力保障受害人权益和善意文明执行之间的冲突与平衡,秉持“如我在执”理念实质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在认真查阅该案过去的执行情况后,孙法官深入分析双方的冲突焦点和执行难点,联同北仑法院吕法官数次约谈双方当事人,促成共识,努力抓住双方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被执行人方面,不断强调逃避执行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并从企业及股东的社会责任出发,耐心引导股东王某正视责任,依法切实履行赔偿义务;
申请执行人方面,多次与应某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制定偿付能力对比表,可视化展示不同执行方案的利弊,帮助她们理性看待案件进展,并建议适当作出让步以促成案件顺利执行。
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由王某一次性支付赔偿款14万元,货运公司在本案的义务履行完毕。2024年11月,应某收到了上述款项,王某也被顺利解除了限制消费措施,案件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执行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而是有温度的生命线。这份跨越9年的卷宗,记载着尹法官的雷霆出击、吕法官的锲而不舍和孙法官的敏锐专业。正是三位执行法官的坚守,共同拼出了破解"执行难"的密码。
"这些年,你们就像火炬手一样,一棒棒接力,把正义送到了我们手里。"近日,应某的家属拿着锦旗来到法院,向三位法官再次表达了对宁波两级法院执行工作的认可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