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时代人民法庭职能定位 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023-01-10 08:42:1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夏璇
 

  我国正处于经济急剧发展与社会巨大变革的转型期,在此时期,各类利益冲突加剧,纷争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加,社会治理方式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挑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基层人员众多,各种利益交织,是矛盾纠纷最为主要的集中地。基层社会治理事务琐碎复杂、艰难繁重,是故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关键。唯有最大限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及时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才能实现整体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人民法庭作为我国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处于司法审判最前端、化解矛盾第一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贴近群众生活、直接调处基层社会矛盾、直接实现法律社会效果的显著优势。《人民法庭》系列节目为我们展示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探索提供了生动模板。

  在新时代,如何重构自己的职能定位,无疑是人民法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宏观而言,人民法庭的职能定位不能只限于司法审判,还应当涵摄政策指导、示范、调节,纠纷调处和法治宣传教育等多项功能,构成统一体系。人民法庭在司法之外应主动延伸司法公信力,与其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共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融入当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框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化、精细化。《人民法庭》节目中展现的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按期与基层组织进行法律座谈,提供法律指导;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案件陷入调解僵局之时,与当地村干部紧密配合,圆满化解了相邻纠纷。

  基层社会治理,治理在源头,法院审判定分止争是最后落脚。围绕这一体系应当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发挥人民法庭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首先,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创新诉源治理机制,应建立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运行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民法院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全过程。《人民法庭》节目中“五色预警”是山西省平定县人民法院锁簧人民法庭针对婚姻家庭类案件的分级办案机制,轻微或一般矛盾交由基层组织化解,针对更高程度的矛盾则报送当地党委政法部门,由其牵头通知公安、司法、妇联、民政等组织做好纠纷化解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委的领导作用,实现了案件办理的细化分流,提高了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主动出击、因地制宜,联合一体化机制中的其他治理主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作用,通过司法引导、政策宣讲化解纠纷。“枫桥经验”实质和功能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其战斗力和生命力,均蕴藏于“化解矛盾”之中。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必须围绕着化解矛盾这一精髓,不断创新路径导向和方法手段,以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在纠纷解决的前端,人民法庭应发挥多元职能,不但可参与基层政权组织对前端风险的研判,事先谋划纠纷解决办法,促成第一时间疏导各方主体平息纷争;还可利用法律阐释者身份进行法律宣讲,促使纠纷主体明晰法律上的权责关系,为达成和解或调解后解决争端创造条件。《人民法庭》节目中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法院栟茶人民法庭,针对当地渔业工作特点创造性地推出“法律早市”进行普法宣传,将案件审理直接安排到渔港船头,有效提高了基层纠纷解决的实效性。人民法庭还可以对参与诉源治理基层人员进行法律培训与业务知识讲授,提高其化解纷争的能力。安徽省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人民法庭结合当地独特的茶文化,秉持“和谐一碗茶”的理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调解的积极性,对基层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以“和谐茶室”为依托,化解了邻里乡间的各类纠纷。人民法庭从研判到疏导再到培训环节形成闭合完备系统,多角度发挥法庭的法律专业自身优势。最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最终落脚于民事纠纷解决,当矛盾纠纷已经激化到非诉机制无力解决状态时,人民法庭需要运用审判权,通过正当程序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权威裁决。这也是基层治理状态下纠纷解决的必然要求。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天通苑人民法庭,面对人口密集、有“亚洲第一大社区”之称的辖区,针对上班族职住分离的突出特点,特别设置夜间庭审,对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各种新需求引发的新纠纷及时作出公正判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纠纷解决的需求不同,人民法庭基层社会治理具体举措应当结合当地纠纷特点,以灵活的方式、多元的解决手段适应矛盾解决的具体需求。面对基层矛盾纠纷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民法庭应当根据所在地域纠纷的特点,设置符合纠纷内在逻辑的矛盾化解方案以融入基层治理中,为化解本土性纠纷类型给予正向反馈。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法院五站人民法庭,面对城镇和农村的两个服务对象,因地制宜设置在城乡接合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苞米地里的人民法庭”。面对当地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增多的土地纠纷,五站人民法庭充分运用调解手段,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在尊重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了纠纷解决,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群众间的情感矛盾,积极联系村委会等组织化解当事人之间的隔阂,体现了人民法官的为民情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专业化法庭或巡回特色法庭(旅游法庭、特色产业法庭、苹果法庭、瓜菜法庭等),化解涉农、涉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纠纷实有必要。单一的制度设计无法适应现实复杂需求。

  《人民法庭》系列节目生动地展示了人民法庭在基层治理中法治保障的突出作用,展示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人民法庭善于倾听群众,善于讲群众语言,拉进群众距离的独有效能,以扎实的调解技能,妥善化解乡邻矛盾,真正实现了“以和为贵”的理念。也体现人民法庭干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积极进行普法宣传,加强法治观念,不断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的扎实作风。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人民法庭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