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攻坚,看龙江如何破局
2025-02-12 08:52:0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茜 姜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如何打通实现公平正义这“最后一公里”,守好“最后防线”,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一纸判决兑现为真金白银,始终是执行工作攻坚破难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提出“坚持以执行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以高质量执行服务保障龙江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对全省执行工作进行“十清大起底”,搞清执行难“难在哪”,找准“为什么难”,采取执行“十项举措”,开展“执行攻坚”专项活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实“公正与效率”,不断夯实龙江执行工作现代化发展根基。

11.jpg

黑龙江高院执行局组织执行团队开展专项执行行动,图为出发前执行局领导开展动员讲话。

111.jpg黑龙江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4﹢1”五步联动机制,各辖区法院纷纷建立执行联动调解工作站,图为哈尔滨中院建立的执行联动调解工作站。

  扛牢服务大局“第一担当”

  2024年,一起执行案件受到了黑龙江省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判决交付的财产中包括高等级公路经营权和收费站,申请执行标的额1亿余元,黑龙江高院党组意识到此案情况特殊,立刻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执行团队。“此案涉及国有资产,早一天执行到位,就能为国家多挽回一些损失,必须提高效率!”“公路是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必须最大限度避免影响公路运营!”“临近春节,执行措施必须周密妥善,保证公路畅通!”黑龙江高院执行局局长程显波亲自上阵指挥,一边要求被执行人尽快移交资产,一边马不停蹄地与申请执行单位磋商,要求其特事特办,迅速做好案涉公路和配套财产的接收清点,以及后续经营的准备工作,届时做到“无缝衔接”。

  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执行人员汇报称:“财产移交之后被执行公司即将解散,收费站70余名员工面临失业,现在抵触情绪很大,还说要上访呢!”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推进案件执行不能以牺牲群众合法权益为代价。黑龙江高院执行局紧急协调申请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同意接收分公司70余名员工,一方面避免了70余名员工下岗的民生问题发生,另一方面也为被执行人企业解决了巨大的经济补偿问题。

  距离法院收案仅一个月,案涉资产全部顺利交接。节日气氛还未消散,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条路已经悄然“易主”。被执行企业也在执行团队的释法说理下积极筹措资金,提前约定日期3天将执行案款1亿余元汇入执行案款专户,案件成功执结,“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理念在这次执行中得到了实践。

  黑龙江法院一直致力把案件办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人人树牢“如我在执”理念,坚决把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职责扛在肩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将“八思八问”融入执行全过程,努力为“诚而不幸”的市场主体创新设置“履行宽限期”,积极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正向激励自动履行,努力实现案件成功执结、企业平稳发展、职工端牢“饭碗”的双赢多赢共赢效果。同时根据依法拦截一批、宽限放缓一批、信用修复一批、删除撤销一批的“四个一批”原则,2024年全省法院发布失信名单数同比下降三分之一,信用修复数是同期的两倍有余,修复程度前所未有,努力将强制执行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帮助被执行企业重塑信用,走出困境。

  倾听人民群众“第一呼声”

  “我弟弟付出了生命,我们不求多少赔偿,只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对待。”申请执行人李某的弟弟在某服务中心工作期间不幸遭遇工伤事故身亡,宁安市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工亡补偿金执行案件。执行法官深知此案背后承载的是家庭的悲痛与法律的尊严。为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宁安法院决定将该案转至执前和解中心,充分利用特邀调解员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与执行法官紧密配合,在市总工会的协助下,共同探索解决这起农民工因工意外身亡补偿款纠纷的有效途径。“作为职工权益的保护者,我们有责任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市总工会代表坚定地说道。双方共同对用工单位进行释法明理,经过多轮协商和不懈的努力,用工单位终于被说服,多方筹集资金,以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全额履行工亡补偿款的支付义务。“谢谢法院,谢谢总工会,你们为我弟弟讨回了公道。”李某哽咽道。

  这起农民工因工意外身亡补偿款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为人民群众实现了胜诉权益,更是黑龙江法院探索完善执行和解前置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黑龙江法院落实建设“4﹢1”五步联动机制要求,选派执行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现职或退休法官担任和解员,引入人民调解力量,建立“执行人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的执前和解工作模式,通过促使当事人形成正确心理预期,不断提升执行效率,节约当事人司法成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人民法庭办理执行案件,结合“一村一法官”和“龙法和”云法庭应用,建立执前和解工作室,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社、民政、妇联等部门及律师、公证机构入室,加强对人身损害赔偿、劳动、家事等纠纷的执前和解工作,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4年全年,全省法院有1.35万起案件在执行立案前达成和解协议,执前和解成功率达22.83%。

  激活执行管理“第一效能”

  “我不是不搬,我是没有地方去!”被执行人王某某情绪激动地说。这是一起长达五年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被执行人王某某需向申请执行人哈尔滨某银行支付借款人民币107万元及利息,双方在签订借款合同时,被执行人王某某将自己唯一房产抵押给申请执行人银行。按照相关执行法规,若被执行人抵押房产为其唯一住房,在房产拍卖前,申请执行人需为被执行人解决安置房屋问题,或提供五至八年租金。该案中,由于申请执行人某银行无法提供安置住房,也不同意提前垫付租金,被执行人拒绝迁出住房,导致房屋无法拍卖,案件陷入“死循环”。直到黑龙江高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全省法院梳理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期执结的积案,这起案件由此而“浮出水面”,通过“交叉执行”由哈尔滨铁路运输法院受理。

  受理后,办案法官一时也找不到头绪。按理说,被执行人王某某有固定收入,还有一处地点不错的房子,拍卖成功后足以偿还借款。但问题在于他只有这一处住房,被执行人日常生活出现困难。如果是仅通过扣工资来执行,100多万的债务,又不知要扣到何年何月,对申请执行人也不公平。左思右想,执行法官还是决定从争取银行为被执行人提供安置条件上做工作。几经执行法官“掰开揉碎”的释法析理,最终银行同意为被执行人提供为期一年的安置房,并承诺抽出一部分房屋拍卖款作为被执行人之后的租金来源,以达到五年安置标准。执行法官随即启动房产拍卖程序,房屋依法被成功拍卖,法院第一时间将款项打进申请执行人账户,五年积案圆满执结,将胜诉的“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

  黑龙江高院执行二庭负责人介绍道:“黑龙江高院将交叉执行作为激活执行工作的‘一池春水’,第一时间对重点案件进行筛查,最大限度激活交叉执行效能。”黑龙江高院在全省法院部署开展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充分发挥交叉执行“鲶鱼效应”,突出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不断健全金融司法协同工作机制,同时还针对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金融治理领域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反馈,全面加强金融监管。2024年全年,全省法院开展交叉执行案件8834件,执行到位金额43.46亿元。

  2025年,黑龙江法院将继续牢牢坚持“一要二统三抓实”总思路,围绕“执行攻坚”持续聚焦发力,努力走出一条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的现代化执行之路。

责任编辑:常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