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周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铭文。资料图片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西周青铜器五祀卫鼎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其铭文蕴含的传统法律文化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75年2月的一天,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有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无意间挖到了一个窖穴,透过洞口往窖穴里看,隐约看到里面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很多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便是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造型简单大方,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起土地纠纷案的化解过程,反映出自夏商以来规定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的格局在当时已被打破,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的确认,体现了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这起纠纷的化解程序体现了民本理念。铭文载:“卫目(以)邦君厉告于井(邢)白(伯)、白(伯)邑父……”卫向邢伯等执政大臣起诉邦君厉:邦君厉办理恭王勤政的事——治理两条河流,要占用卫的田地,当时许诺给卫“田五田”作为补偿。卫答应了他,但是邦君厉一直没有把“田五田”给卫。执政大臣高度重视此事,亲自参与纠纷的化解,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合意,由原来补偿“田五田”改为“田四田”,并叫厉立了誓。“吏(使)厉誓。”执政大臣还注重裁决的执行,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和内史踏勘地界,并安排见证人、被告方到场举行付田仪式,确保案件执行到位。铭文载:“迺(乃)令参(叁)有司……帅(率)属(堳)裘卫厉田四田。”
纠纷的化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礼”与“法”。西周的礼制,不仅是文化礼仪体系,也是重要的道德尺度和政治制度。卫和邦君厉产生土地纠纷,为彻底解决纠纷,卫请求执政大臣裁决,执政大臣作出裁决,经三有司等人实地勘验、划定地界,最终办理完相关手续。案件裁断过程中,原告起诉陈述,执政大臣询问,被告答辩,执政大臣主持调解、形成契约,被告立誓,现场定界,案件执行,案件记录等程序严格。这说明当时土地这个特殊生产资料的交易须在一定的制度下进行,执政大臣、三有司从国家层面对土地交易有着决定性作用,体现了隆礼重法的理念。
纠纷的化解过程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理念。对这起土地纠纷,执政大臣没有一裁了之,处理中积极引入调解机制,在执政大臣调解下,土地补偿面积达成一致,由“田五田”变成“田四田”。铭文载:“厉吊(叔)子娩(夙)、厉有嗣(司)醒(申)季、庆癸、燹(豳)衷(表)、彻(荆)人烈(敢)、井(邢)人偈犀(辟),卫小子者甘(其)卿(飨)彻。”厉家的亲戚、管事与三有司、内史一起踏勘地界、参与付田仪式,受田方宴请参与此事的人。
铭文载:“卫用乍(作)觖(朕)文考宝鼎。卫甘(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受田方卫将契约内容刻在青铜器上,以永久保存。调解、踏勘、宴请等行为体现了这起纠纷化解的过程蕴含着情与礼,也体现了东方智慧,虽有纠纷但尽量不伤情分,达到情理法的统一。
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当前,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智慧,站稳人民立场,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