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六尺巷长不过百米,但其中蕴藏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却历久弥新,成为今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文化源泉。近日,在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徐梓展的见证下,堆积在当地一条小巷里9年之久的砖块被一块块移开,做了多年“仇家邻居”的潘某、泮某两人的恩怨也随之消散。
这起邻里纠纷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时,潘某在自家房屋南面的天井修建车库,正对着邻居泮某的房屋,并将砖块等物件堆积在了与泮家相邻的小路上,导致这条乡间小路最窄处只有40厘米。泮某前去潘某家交涉,先是口角,接着对骂,矛盾升级。于是,本该随着车库完工被清理掉的砖块,就这么长期滞留下来,一堵就堵了9年。
2023年,忍无可忍的泮某将潘某诉至仙居法院,法院判令潘某搬离上述砖块等杂物,排除对邻居泮某生产、生活、通行、排水相邻权的妨害,但潘某一直未履行搬离义务。2024年,泮某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判决文书及泮某的申请,执行干警只需要强制搬离潘某堆放在道路上的砖块等杂物。但执行干警徐梓展走访后发现,当事双方的矛盾不仅仅因为道路的问题,更有多年积累下来的邻里恩怨,两户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怨气不消,之后极可能再起纠纷。简单的执行手段虽然符合法律效果,但难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何打开当事双方的心结,既能使案件执行完毕,又能恢复双方和谐的邻里关系,才是本案执行的重点和难点。
近日,执行干警联系了该村村书记、村民等了解情况,判断泮某和潘某之间是存在调解空间的。徐梓展立马组织调解,并邀请村书记共同参与调解。调解过程中,徐梓展一方面释明了法律依据及法律程序,另一方面给双方讲了“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本地历史名人应大猷的故事。原来,明朝时期,该镇的应大猷官至刑部尚书,在他73岁时,应家建房,与邻里滋生事端,应大猷主动退让三尺,因此感动对方,化干戈为玉帛。
“400多年前,应大猷退让三尺换邻里和谐,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相互礼让的传统美德,我们后人也应该弘扬这一美德。让一让,对大家都好。”在执行干警的真诚劝解下,潘某向泮某道歉,并表示会尽快搬掉砖块,也终于说出了他的顾虑,他认为泮家房屋前的天井过高,也影响了自己的通行。泮某对此也表示认可,双方达成共识,“你搬掉砖块杂物,我重做天井台阶”。
隔天,执行干警和村干部一起帮潘某搬掉杂物,而泮某也开始在天井安装台阶,皆大欢喜。
砖块虽小,心墙却高。执行干警将“六尺巷”和应大猷的“礼让”精神融入调解中、传递给当事人,让情理与法理、法治与德治交相融合,拆掉了当事人的心墙,让司法温度直抵民心。事后,潘某、泮某先是握手言和,接着紧握住徐梓展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了你们,要不然,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和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