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放心,钱款全都到位了!”
“剩下的钱还可以作为预留款,给已仲裁即将申请执行的员工专款专用。”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原本以为没有希望的工资就执行到了,36名被欠薪的员工纷纷向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表示感谢。
陷入财务困境,员工工资何去何从?时间回到2023年初……被执行人是一家知名大型超市,成立于2011年,曾是老虹口人眼中的“购物圣地”,十余年时间过去,原本熙熙攘攘的超市,转眼变得门可罗雀。2023年3月,超市陷入财务困境,连最基本的员工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刚开始,我也没有想要仲裁,毕竟都是老员工了,对超市还是有感情的,但是一直不发工资,我也要生活啊。”申请执行人无奈地说道。
由于一直没有拿到工资,三十余名员工陆续向上海市虹口区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经裁决,超市应支付36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共计159万余元。仲裁裁决后,这些员工便向虹口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因涉及员工工资,故而在收到这批案件后,虹口法院立即启动涉民生保障绿色通道,一方面第一时间开展财产核查,另一方面执行法官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查。
司法拍卖“性价比低”,特殊动产如何处置?
当执行法官走进这家原本门庭若市的超市时,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大堂,大型货架零散地分布在四周,货架上和仓库内还堆放着许多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日用品和杂货。
“大家都知道超市要关门了,那些价值高的家电等商品早就被抢购一空,现在就剩下些不值钱的了。不过,店里这些货架、空调设备什么的都还在。”陪同的超市负责人这么告诉执行法官。
经查,这家超市名下已经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了,唯一能执行的就剩下超市里的动产了。按照传统的执行措施,就是将现有的动产进行司法拍卖。然而,要进行司法拍卖,首先就要通过资产评估,随后再进入到网络拍卖程序。目前超市已有的动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单价低、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日用品等商品,另一部分则是占地大、分布零散的货架、制冷设备、空调等固定资产。如果径行拍卖,根据长期的执行经验,这些物资没有市场竞争力,极易流拍,届时就会发生变价周期长、大量临期产品过期的问题,反而不利于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
有没有更好的处置方法?执行法官也在思索着。
能动司法寻找突破,搭建平台助力资产快速变现
这批商品及资产的受众面比较“小众化”,有没有同样从事商超的企业对该批资产有兴趣呢?想到这一点,执行法官马上向超市负责人问道。
“我们可以找我们供应链的上下游,因为很多也是商超企业,说不定可以找到有需求的买家。”
对于执行法官的这一想法,超市负责人也茅塞顿开,其表示公司本身就有招标和采购平台,可以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招投标,通过供应链上下游迅速寻找买家,况且招投标是公开进行的,完全可以实现公平有序。
这个方案可行!
考虑到这家超市作为一家规模化的商超企业,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对于临期商品和闭店资产的处置具有一定的经验,况且临期商品的处置,时间不等人,执行法官当即决定通过内部的招标和采购平台处置商品资产,面向全社会进行招投标。对比司法拍卖平台,商业平台可以给予被执行人溢价空间,有很大希望能以更高的价格成交,同时可以省下评估、拍卖的司法成本,最大程度保证劳动者获得足额的补偿。
几经讨论,以提升执行到位金额、减少申请人的损失为目标的执行方案确定后,执行法官立即搭建协商平台。起初,被欠薪员工对超市内部招标这一操作还存在不信任的想法,认为交给法院拍卖更放心。为此,执行法官多次组织协调推进会,向众多申请执行人解释资产处置方案、处置平台、处置周期,同时通过组建微信工作群,及时示明进度,做到全流程公开,打消了员工们的疑虑。另一边,执行法官主动介入被执行人的资产处置事宜,开展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程序规范高效、涉案财产实现变现价值最大化。
最终,超市与全部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在法院的监管下,涉案的商品及资产由被执行人和采购平台进行处置,经一个多月的招投标后由第三方公司接手,回收资金共计220余万元,36名申请执行人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等全部执行到位。而剩余款项也将作为已经离职正在进行劳动仲裁调解但还未申请执行的员工的预留款项专款专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执行方式,达成执行效果的最优解,是每一位执行法官在不断探索的课题。执行工作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切实提升执行效能,深化执源治理,就必须要加强联动共治、做实能动司法,积极与相关部门共商治本之策,不断深挖执行工作潜能,做好做优高质量执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