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审”展现“大智慧”
全国优秀法官、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 陆淳
2021-03-20 09:57:5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智能辅助司法审判,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升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法院司法改革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要求。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在全国稳步推进,尤其是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前列。作为一名在审判基层工作了25年的法官,我亲历了庭审记录方式从传统的手写记录,到电脑录入,再到如今的智能语音识别,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发展与司法改革为审判工作带来的效能提升。

  庭审记录是法院裁判的重要依据,也是司法公开的具体载体。“无书记员开庭”是庭审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也是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中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司法服务更人性化、司法程序更透明化、司法过程更高效化。

  有效提高了庭审效率。事务性记录工作由语音识别系统自动完成,避免了书记员错记漏记的现象,庭审节奏不再受制于书记员记录速度,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同时,由于庭审录音录像即为庭审记录,庭审结束记录即可形成,减少了当事人对庭审笔录的争议,有效缩短了庭后签字确认的时间。

  优化了审判资源配置。开展庭审记录改革,书记员在大部分案件中只需完成庭前准备工作即可,由语音识别系统自动完成当事人陈述的文字转换,无需全程参与庭审记录,从而腾出时间精力从事校对、归档等事务性工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需求。

  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融合区块链、智能语音转换、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的庭审记录改革,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完整地记录下整个庭审过程。庭审过程可定格、可复制、可再现,更好地贯彻了直接言辞原则,实现从“归纳式记录”向“镜像式记录”转变,切实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古人云:“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现代科技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法官愿意选择使用智能庭审模式,正如当年的键盘录入普遍取代手工记录一样。我也期待随着司法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现代科技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能够更加紧密地融合,释放出更多因技术变更带来的改革红利。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