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七大精神统领人民法院工作
2007-11-19 13:44:1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陈昌
  党的十七大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审议通过的报告和各项文件,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七大精神集中体现在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出的一面伟大旗帜、一个思想体系、一个宏伟目标和一套战略部署上,构成了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催人奋进的宏伟篇章,报告分为过去五年的工作;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共十二个部分。报告气势宏大,内容十分丰富。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紧扣主题,抓住重点内容、理解新提法、把握新亮点,结合审判机关工作实际,在贯彻落实和推动工作上下功夫。

  一、学习十七大精神,应突出把握好报告的“六大特点”、“八个新提法”和阐释的“九大现实问题”,从重大战略部署和新观点、新要求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一)报告的“六大特点”。

  1、强调以人为本,把关注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十七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民生问题是当前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十七大抓住了我国目前最重要、最根本性的问题,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公平正义、城乡和区域差距等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了十七大解决的重点,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立党宗旨和根本要求。

  2、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社会和谐和全面小康作为重要治国目标。十六大以前,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给予一些地方特殊的政策,让其先富起来,逐步带动和辐射其它地区。针对目前存在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断拉大的差距,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使全社会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繁荣。

  3、强调又好又快,把科学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必由之路。十七大以前一度强调的是又快又好地发展,把快字放在第一位,突出速度和效率。十七大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突出又好又快,强调科学发展,在讲求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效率,寻求的是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和谐发展,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

  4、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永葆党的先进性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兴中华民族之中永远保持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依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执政强调的是长期执政。如何才能长期执政?依靠的是科学执政,在治国理念上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民主执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积极性,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要求;要依法执政,通过《党章》、《宪法》和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党只有在这些方面始终走在各个党派的前面,才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基础。

  5、强调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把提高这“五种能力”作为治国理政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在经济建设中逐步探索、大胆实践后的历史性突破。如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发展和落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重大的现实课题。我国有着悠久、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精华的、优秀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与我国提倡的核心价值体系难免会有冲突。如何在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国家的文明成果,进一步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和任务。通过29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刑事犯罪处于高发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传统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冲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上来,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任务非常艰巨,也是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和人民的交往不断扩大,交流的领域不断拓展,国家与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对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

  6、强调共同构建和谐世界,把对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作为处理外交事务的重大战略方针。十七大提出,要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不同文明互相尊重。对于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要兼收并蓄,互相借鉴,汲取精华,扬长避短。各种文化之间要相互包容,不能排斥。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采取排斥态度,但也不能让有违国情的思想强加于我们。

  (二)报告的“八大新提法”。

  一是提出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转变为“人均”。十六大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2006年已提前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这是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二是提出“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在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之外,提出了“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的统筹理念。三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此条件下,十七大提出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速度、效益、规模的扩张,发展的外延比增长宽,提发展比增长科学、准确得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相一致。五是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扩展到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六是把“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群众自治制度过去仅在一些单行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之中有规定,《宪法》里也有原则性的规定,现在纳入了十七大报告,上升到更现实的层次,说明党更加尊重基层群众的权利。七是报告提出了一条伟大道路之下的五条具体道路。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的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八是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扩展为“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增加“信息化”,表明了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

  (三)报告阐释的“九大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大对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了阐释和回答。一是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过去讲小康社会,更多的是强调物质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指出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不仅要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引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并强调要“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及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二是进一步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过去强调的是沿海城市、先进发达城市、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手段,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逐步缩小地区差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整体发展战略。三是进一步强调“全民共享”。十七大提出要以民生为核心,通过税收等方式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进一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道路、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社会共有共享”。五是进一步鼓励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激发创造财富的活力。提出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集聚个人的财富。六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的理论观点。七是进一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现实的民主权利”。八是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九是进一步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天变蓝,云变白,水变清”,实现“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民法院工作,争创更加优异的审判工作业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指南。报告三次提到维护司法权威的问题,这在党的报告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说明维护司法权威是当前比较现实的一个社会问题。建立健全权威的司法体制,首先要靠党中央的支持,靠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其次要靠广大司法工作人员,通过公正执法维护司法权威。同时也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能不能尊重《宪法》和法律,自觉地履行司法裁判。学习十七大精神,要在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核心主题和其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科学司法的观念,把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维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作为神圣使命。具体说来,要做到“遵循五个规律、树立五种观念”,履行好“五大责任”。

  (一)应“遵循五个规律,树立五种观念”。

  1、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观念。社会的发展如果背离了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惩罚。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是最大的自然规律。人民法院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审判工作中树立生态观念。通过刑事审判打击破坏、危害生态的刑事犯罪,通过民商事审判对危害和破坏社会资源、危害生存环境的行为依法予以制裁,通过行政审判支持行政管理部门对私挖乱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来保护生态。

  2、遵循政治规律,树立维稳观念。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法院作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要遵循政治规律,树立维护稳定的观念。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必然的。要在这种坚定的政治观念下维护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党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要发挥好打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平安创建,以及构建法院内部和谐的多方面职能作用。

  3、遵循经济规律,树立发展观念。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制定政策和法律必须顺应规律的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科学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通过29年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前途光明,未来一片灿烂,依靠的就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人民法院要树立发展的观念,要通过刑事审判来维护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进步,在民商事审判中要以发展为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把“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理念贯穿于审判工作之中。

  4、遵循法治规律,树立公正观念。法治规律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是相适应的,法治规律不能脱离政治规律,也不能脱离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但法治规律有其自身的特性。人民法院要遵循法治规律,树立公正观念。法治的核心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法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人民法院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体制下,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应通过审判职能的发挥尽可能的实现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

  5、遵循平衡规律,树立和谐观念。古人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任何平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平衡,都在平衡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不平衡,在不平衡的过程中又寻求新的平衡,如此周而复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各种利益关系不平衡就会产生冲突,产生冲突的动因也就是为了寻求新的平衡。遵循平衡规律,在审判工作中就是要树立和谐观念。通过刑事审判的刑罚制裁和民事赔偿来平衡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在民商事审判中通过民事救济手段来平衡原被告之间的关系,通过行政审判来平衡官与民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案结事了,使受到损害而产生冲突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使人们和睦相处。

  (二)要履行好“五大责任”。

  一是保障民主自由的政治责任。法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人民法官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除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外,重要的政治责任就是要保护和促进人民的民主和自由。二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立案等各项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使公民在国家法治的范围内和睦相处。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职业责任。通过审判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四是促进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用法官自身的言行来倡导社会行为,遵守社会公德,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五是引导社会文明的文化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法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法院文化建设,对审判机关职能职责的宣传,对公平正义的传播,来引导和推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