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首流传已久的六尺巷诗篇,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法院牛角店人民法庭有了新的注脚。
2月5日,当老张捧着绣有“邻里和谐使者 矛盾化解高手”字样的锦旗,迈进该院牛角店法庭时,一场持续三个月的邻里纠纷,终于在办案法官的悉心调解下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这片赓续“枫桥经验”的土地。
2024年金秋,张家小院飘满糖炒栗子的甜香。58岁的老张正忙着筹备儿子的订婚宴,却不料对门邻居老柳在家门口支起钢架,犹如一道冰冷的铁幕,将喜庆氛围生生撕裂。“老柳大哥,这钢架挡着路,准新娘可咋进门呢?”老张第八次叩响柳家的门环,回应他的只有北风卷动钢架上玉米叶的沙沙声。矛盾不断升级,眼见订婚时间将至,老张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老柳及其配偶告上法庭。
立案后,法庭经调查得知,这条胡同原是柳家祖宅让出的“六尺仁义巷”。老张家门口的胡同系多年前老柳的父亲主动将自家房屋往内缩3米后产生,但时过境迁,在2022年11月新颁发的老张家宅基地证中,被认定为胡同。对此,老柳不予认可,便通过放置钢架的方式阻止他人使用胡同。
“既要守护法律尊严,更要留住乡邻温度。”承办法官王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7次走访调查记录。王芳发现柳家钢架上晾晒的玉米,正是张家办喜事需用的五谷杂粮。于是,她想这正可以用作“早生贵子”的吉祥果盒……深冬的调解室里,王芳请来当事人双方关系好的朋友、村党支部书记、双方当事人四方进行调解。
“书记,您给评评理,当年我家让地是不是为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六个字呀?!”
“老柳,你看咱们几个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好朋友,这老张家准儿媳进不了门,不是让村里的人看笑话吗?”
“老柳,我看钢架的五谷杂粮收成好着呢,‘早生贵子’的盒子说不定能用上。”……
经过办案法官不停的调解,加上村支部书记及当事人双方好友共同的调和,老张和老柳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老柳同意将钢架挪走,老张同意为邻居帮忙卖粮。
腊月廿三小年这天,随着最后一车玉米运出胡同,老柳主动爬上钢架拆卸螺栓。令人动容的是,老张带着准儿媳前来帮忙。正月里,柳家老两口不仅帮着张罗订婚宴,还按老礼送来“早生贵子”的吉祥果盒。那条曾剑拔弩张的胡同,重新飘起两家合蒸年糕的炊烟。
“在这起看似平常的邻里纠纷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纷’,从‘刚性裁判’到‘柔性疏导’,牛角店法庭的法官们用脚丈量民情,用心焐热民心。当庄严法徽与传统乡约共鸣,当现代司法与古道热肠交融,便谱写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和谐乐章。特别是我院蛇年收到的第一面锦旗,不仅闪耀着司法为民的初心,更映照着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精神底色。”该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艳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