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 维护公平正义
2025-02-06 09:01:1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唐墨华 姜英超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巨大的实践伟力,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两大理论成果凝聚着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智慧,蕴含着深远战略思维、鲜明政治导向、强烈历史担当和真挚为民情怀,彰显了我们党文化强国、法治兴国的坚定意志,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维护公平正义,用法律尺度裁断争议。公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正义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良法善治的灵魂和生命。社会主义法治不仅应当鲜明地体现出公平正义的特性,而且必须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展现出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主流价值。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引导社会风气向善向好起着重要作用。司法裁判通过具体的案件引导全社会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引领社会公众朝着合法的方向工作、生活,向法治轨道迈进,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严格依法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确保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环节、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到彰显。同时,法官还要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通过公正裁判引导社会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在处理家事纠纷、邻里矛盾等案件时,应当注重通过司法裁判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道德教化融入释法说理的审判过程,努力追求案件审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司法为民,使法治温度润泽民心。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司法审判工作应当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深入了解民情,集中民意,凝聚民心。法官应当真正树立起审判权属于人民、来自人民的理念,着力培养自身司法为民的职业操守和为民司法的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的法律专业素养,通过妥善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及政策考量、利益衡量、价值取舍等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群众工作能力,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做好审判工作,实现引导群众遵守法律、弘扬社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目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依法妥善处理涉民生案件,聚焦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对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强司法保障,与民意同频、与社情共振,把人民至上落到实处,让法治的温度真正润泽民心。

  保持清正廉洁,用清廉彰显司法权威。廉洁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廉洁政治、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清正廉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党员干部为人做事之本、修身养性之道,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司法工作者的廉洁自律,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法官和其他司法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应将清正廉洁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还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拒绝各种不正之风,不受金钱、权力、人情的干扰,形成公正司法、廉洁司法的内心自觉,确保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在践行廉洁自律理念的同时,司法工作人员还应当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群众、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监督,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在司法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经得起外界的审视和检验。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