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十一个坚持”在人民法院生动实践综述之一
2025-01-21 21:35:17 | 来源:中国审判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伟大时代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征程。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人民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用心用情勾勒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新图景,谱写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202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

  自2025年1月起,《中国审判》杂志拟连续推出关于人民法院坚持与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列综述,记录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折不扣做到“十一个坚持”的生动实践,展示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亮点、新举措、新成效。

30d3bf47ea03326d9d5ef02a6c913cae.jpg

  摄影 龚伽一

  备受瞩目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1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谋划推进自身建设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

  百年大党,千秋伟业,赶考远未结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改革硕果累累,改革号角嘹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改革,波澜壮阔;成就,无与伦比。中国奇迹背后的“政治密码”是什么?答案早已写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人民审判事业发展历程,司法审判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党的事业、党的发展。历史一再有力地昭示,人民司法事业之所以能够击楫奋进、破浪前行,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和显著成效,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直抵人心,穿越时空,启迪未来。

  01

  抓纲举要

  信仰历久弥坚

  百年政党,赤子之心。

  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村,一栋两层黛瓦黄墙的“土房子”,常常引人驻足参观。

  这里是人民司法的发祥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最高法院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开创人民司法审判事业的艰难岁月。

  2016年1月7日,在曾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甘肃省华池县,“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揭牌。什么样的审判方式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答案就在毛泽东同志为其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中。

  从历史发端,到艰难求索,再到不断成长、日趋成熟,党对人民法院的绝对领导与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一脉相承。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再展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这一思想的主要方面精辟概括为“十一个坚持”,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建出质量、出效率、出战斗力,做好党建工作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哪怕基础有差距,只要认真抓党建,把党建作为引领,各项工作都能作出非凡的成绩”……2025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2024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现场述职评议考核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现场点评并提出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说到做到’的重要指示。”“抓好党建是每名支部书记必须精耕细作的责任田,没有哪个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可以置身事外……”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振奋人心,照亮未来。

  山一程,水一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终未变。

  02

  党建引领

  护航中心大局

  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怎么看、怎么办?

  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在《求是》杂志刊文强调:“审判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这个充满辩证法意义的答案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关于政治与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言简意赅。

  审判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因此,人民法院审理的每一起案件、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密切相关。

  这极大考验着法院干警的智慧、能力和水平。

  向前促进纠纷源头化解、向后促进纠纷实质化解,把定分落到实处,把止争做深、做实、做到人民心里去,就是推动从更高层面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2024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在审判工作中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意见,强化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要求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进一步做实定分止争、实质解纷工作。

  司法建议“小切口”,可以撬动社会治理“大格局”。

  全国各级法院将司法建议作为人民法院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以“坚定的原则、柔软的身段、商量的口吻”“没完没了”抓司法建议的落实,已成为一种政治自觉。2018年至2022年,人民法院司法建议的反馈率、采纳率仅为63.8%、37.6%;2023年的反馈率、采纳率均超过80%。

  2024年1月4日,在新年第一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举行首批党支部(总支)特色项目展示活动。2023年以来,浦东法院紧紧围绕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要求,加快推进“强基层”建设,深度挖掘党支部特色亮点,开展“一支部一实事”党建示范工程,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提升中心工作成效。

  “审判管理说到底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有好的效果。”在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现场述职评议考核会上,张军院长语重心长地说。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各级法院党组要做‘识马伯乐’,练就‘火眼金睛’,培树宣传先进典型,表彰奖励英模人物,让人民法院英模典型的事迹立得高、形象树得牢、精神永传承。”2023年6月,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张军院长郑重要求。

  谭彦、尚秀云、詹红荔、黄志丽、翟树全、孙波、郭兴利、方金刚、李庆军、胡国运、魏晶晶、杨军、滕启刚、韩旭辉……光阴流转,他们书写的司法为民故事始终被传颂。

  先进事迹报告会、工作方法研讨会、先进典型事迹文集、以先进典型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在一次次精神感召中,法院干警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强大动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展现担当作为。

  03

  自我革命

  促推审判提质增效

  翻开2万余字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60条中的最后一条,突出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而司法改革则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关键一招。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司法改革的本质要求。2024年12月26日,《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以下简称“六五改革纲要”)正式发布,司法改革开启新航程。

  “六五改革纲要”重点提出:“完善人民法院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制度机制。”全国各级法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健全人民法院接受监督机制,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统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全领域、贯穿司法改革全过程。

  “开展绩效考核必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引导法官朝着党中央确定的方向前进,在具体实施中还必须结合司法审判实际、各地工作实际。”“凡是不利于审判执行提质增效的所谓管理、考核,对基层法院都是负担,要坚决废止;凡是有利于审判执行提质增效的,可能是压力,更是责任,但不能看成是负担。”1月6日,在主题为“四级法院谈‘考核’——减负与增效”的2025年度“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讲坛”第一讲上,张军明确表示。

  2024年1月,审判管理质效指标体系在全国法院正式施行。9月,最高人民法院对指标体系再次优化调整,相关指标从26项减至18项,精简比例达三分之一。

  “指标体系的‘案—件比’作为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引导法官注重实质性化解矛盾,有效破解程序空转,能够全面衡量人民法院办案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河北省深州市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孟春权说。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法院创新部门“三色牌”和员额法官“三色榜”考核通报机制,对部门、员额法官以“绿色健康、黄色提醒、红色预警”进行分类“诊断”、排名。

  “巡回”与“指导”,成为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再启新程的关键词。深化改革前未纳入巡回法庭办理范围的知识产权案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少年审判案件等,都被纳入“当巡则巡”“能巡尽巡”范围,真正将案件审理、纠纷化解工作延伸拓展到“群众家门口”。

  大力压减会议数量,大力清理整合区域机制、研究基地……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严格清理规范“文山会海”,为基层再卸包袱。

  2024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研发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这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该“大模型”已在两个方面加以应用,一是以其作为底层支撑的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1.0版上线全面运行后,有力提升了审判工作质效;二是以其对“一库一网”数据预训练而研发的“库网融合”智能检索系统将于近期试点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

  改革效能正在逐步显现。

  将改革蓝图变为现实,没有局外人,法院干警必须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司法改革发展新天地。

  04

  司法为民铺就公平正义之路

  2024年秋,福建省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一组雕塑展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种植木麻黄的场景。在雕塑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群众说道:“‘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人民心里有一本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执行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胜诉当事人实现权益的最终保障。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三年攻坚,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但“切实解决执行难”的答卷还在书写。

  查封的一块超亿元工业用地,让浙江省象山县人民法院犯了难。由于土地存在产权争议,始终无法分割处置,案件执行进入僵局。仔细斟酌后,象山法院决定报请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级执行。

  2023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被逐渐“激活”,受到权力、人情、关系等各种因素制约而出现的“执行难”,有了“交叉执行”这一新的解题思路。提级执行后,宁波中院果断跳出了处置不动产的原有思路,引导鼓励案外人股东共同出力解决公司的执行难题。新思路使得案件圆满执结。

  对于地方保护主义、违法违规执行,交叉执行是一剂去疴良药。放眼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法院率先开展交叉执行试点工作,妥善化解了一批大案、要案、“骨头案”。截至2024年7月,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数量为72843件,取得实质进展或者化解的有23119件,执行到位金额达398.91亿元。

  走进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一派芦苇茂密、候鸟翩跹的自然风光。几年前,这里的湿地资源被部分违法建设项目占用,鸟儿甚至一度失去了栖息地。巡回审判、公益诉讼“回头看”、增殖放流、普法宣传……这里留下了法官们守护生态环境的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布局谋划,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拉开了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的序幕。

  历经十年探索,全国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800余个,1200余家法院实现环境资源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科学系统的环境资源审判规则体系日臻成熟。

  以改革的红利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真正的革命者永远年轻。

  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法院在新的伟大革命中,有着这样的深刻自省:“必须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

  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自我革命精神和自我革命能力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人民法院准确把握总体工作布局,以不断汇聚的司法力量,为“中国之治”夯基垒台。习近平法治思想闪烁光芒,公平正义的法槌起落铿锵,法治中国舒展美好画卷。

  ——对这样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文| 本刊记者 花蕾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