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民生权益受到保障,公平正义得到维护,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办好民生案件,解决好群众难题,更具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尤其要高度重视。
(一)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民生案
要敏于把握民生利益诉求,准确用好法律和司法政策导向。最高法院围绕婚姻家庭、劳动就业、食药安全、养老、住房、消费等民生热点问题制发一系列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努力做到民生痛点堵在哪里,司法保障政策就跟进到哪里。办案中要准确理解适用,特别是透过案件争讼把握背后实质争议和利益诉求,把握公众心理预期,以公正裁判形成共振共鸣。
要注重分析民生重点领域案发趋势、成因,研提解决民生难题特别是新情况新问题的治本之策。
(二)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
定分重在止争,定分不易、止争尤难。定分是依法断是非,止争则是用心息争讼,定分根本在于把止争落到实处。
公平公正是基础。既要实体公正,也要程序公正,裁判既要合乎法律规定,也要合乎天理人情,根本是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释法说理是关键。要把释法说理贯穿纠纷调解、证据审查、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文书制作、判后答疑的全过程。要善于把案例库等更具权威和公信的论据用好,把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等公认之理用好,把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之常情用好,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体悟到司法裁判背后的法治精神、道德引领和共情共鸣,从心里认同和接受裁判。
人文关怀是更高要求。案件办理中、审结后,要对双方当事人多一些开导、疏解,多一些真诚关心,一句“开庭晚了,回去路上多注意安全”,给当事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定分止争、消解心结、化解戾气都会有不同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公正裁判引领社会法治意识的养成
要鼓励和保障法官作出更多体现时代要求、呼应人民期盼、引领法治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经典判决。这对法官把握国情社情民情、运用法理事理情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敏于把握社情民意、社会心理、当事人情绪,提升“共情”和“引领”的能力。
同时,对发现案例、培育案例、用好案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引导法官把“办理案件”和“总结案例”融为一体,对办结的新类型典型案件要及时总结,提炼观点、理念、规则。
要健全典型案例选、育、编、宣机制,确保能发现、精选出、共识高、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