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司法惠民的数据『引擎』
2024-07-30 14:39:5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樊创 胡彦羽 齐鹏云
 

依托于普法直通车品牌,法官在线解答调解员疑问并指导开展调解工作。

西城区法院法官与人民调解员通过云法庭开展诉前调解。

在西城区法院举办的“数据法治与诉源治理智慧协同”高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与法院干警共话数据法治研究。

评查法官使用西城区法院自主研发的案件评查系统对随机分配的案件进行初评。

  7月5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举办“数据法治与诉源治理智慧协同”高端研讨会暨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西城法院基地启动仪式。本次研讨会聚焦数据法治与数字法院建设背景下法院诉源治理的前沿实践问题,围绕数据赋能诉源治理、数据平台纠纷诉源治理等主题开展研讨。

  “让数据多跑路,使群众少跑腿,帮法官减负担。”这是西城区法院推动数字法院建设的目标定向,坚持以“数字革命”驱动司法审判整体提质增效,为法官减轻事务性工作负担,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西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经纬表示,西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辖区人口密度大,纠纷类型多样,群众需求多元。西城区法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司法为民为逻辑起点,充分激活司法数据赋能审判质效的内在价值和助力社会治理的外在功能,围绕数据“优化诉讼服务、助力审判办案、服务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着力构建数字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全面助力司法审判工作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让数据便民利民,提升诉讼服务体验感

  “没想到通过线上平台就能调解和签约,让我们老百姓也感受了一把高科技,感谢法院帮我儿子重启新生活!”2024年春节前夕,一位行动迟缓的老先生出现在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坚持要亲手给法官送上锦旗。

  原来,半年前,老先生的儿子小杜信用卡透支了46万余元,息费也涨到了数万元,因存在逾期,被银行起诉至西城区法院。法院传票邮寄到了小杜家里,但小杜在美国,没有办法回国应诉,只得拜托老杜先来了解情况。杜老先生说,目前小杜在美国工作,且收入不太高,为了出国事宜,在好几家银行存在信用卡逾期情况,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希望能够通过法院与银行沟通,看能不能制定一个分期减免方案。

  本案在调解员、杜老先生以及银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小杜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银行方提供了一些经济状况证明材料,银行最终给出了让小杜只还本金加上起诉时息费的一半,并且分48期还款的方案。小杜每个月只需要还1万多元。但是正式签约时,又面临往返国内外费用高、与国内存在时差无法视频调解、国外委托程序繁琐的问题。

  最后,在法院与调解组织的帮助下,小杜与银行代理人利用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进行“异时异地”线上签约,双方当事人在该平台通过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信息化手段,在方便的任何时间签署调解材料即可,无需同时在线签约。目前,小杜如约按照期限还款,避免了债务和信用危机。对比传统诉讼模式,当事人平均到庭次数减少2次,纠纷化解周期缩短4个月。

  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纠纷解决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结果的公正,更要求公正结果以高效、便捷方式实现。为此,西城区法院依托数字网络,整合电子诉讼平台、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同步和账号互认,形成了“一网通办”“一号通办”和“一站通办”诉讼服务模式,截至目前,本年度网上立案率达62.11%。

  赋能审判现代化,提升司法公正与效率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的主题。面对日益增加的案件量和多元化诉讼需求,2024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以数字法院助力提质增效的要求,数字法院建设正是借助数字科技之势、顺应数据时代之变,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院工作实践深度结合,通过司法大数据运用完成从“传统人工经验”到“数据科学分析”转变,从而解决适法不统一、程序拖延、司法履职廉政风险等问题。

  数字赋能审判管理。西城区法院研发启用案件评查系统,该系统具有线上检索、随机分案、自动关联电子卷宗档案、标记案件类型、统计评查结果、自动生成评查报告等功能,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评查工作的时效性、客观性、高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评查结果数据的汇集,分析形成案件办理高频瑕疵和共性错误,及时总结归纳共性问题以备在全院法官大会上讲评,进而指导对相关问题加强审判监督管理和集中整改,最大限度发挥案件质量评查结果的参考和警示价值。

  数字提升办案“生产力”。西城区法院深度融合司法规律与技术变革,引入数字化劳动力开展辅助性事务工作。例如根据现有执行办案模式,上线数字化智能程序控制机器人,在审核授权后可自动操作启动执行财产查控程序,进行当事人信息采集、自动文书生成、自动签章审批和自动信息录入四大场景下的智能应用,可达到信息数据采集补充、文书批量生成、财产自动查控、履约能力系统分析等多项目的。在文书制作方面,研发文书批量生成系统,根据不同业务场景,从办案系统抓取信息数据,批量生成文书,并可一键发送签章,法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生成电子或纸质材料,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预防办案瑕疵。针对风险系数较高的执行工作,启用执行智能办案系统和涉案财产统一管理系统。执行智能办案系统能够对接执行查控系统,就案件财产查询情况进行及时推送提醒,同时可结合执行财产情况在案件终结本次执行前对法官进行提醒,避免带财产案件终本等。在涉案财产管理方面,上线涉案财产统一管理系统,实行集约化录入和管理,实现对涉案财产的保全、执行控制、执行处置的登记和提醒功能,年均完成财产保全及执行控制登记提醒7800余次。

  数字化协同共治,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

  “我们要进一步压紧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全流程完善信用卡监管和自律制度,希望通过加强与法院的密切合作,共同发力推动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2024年6月14日,西城区法院与辖区多家金融机构和调解组织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低成本、高效率、实质性化解金融纠纷,共同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会上,某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表示。

  西城区是北京市金融业的主要承载区,金融机构区位聚集特点也决定了金融案件多且类型化集中的案件结构。数据显示,2021年,西城区法院信用卡纠纷收案量11759件,而后逐年下降,2023年收案量为5445件。与此同时,诉前化解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4042件上升至2023年的11483件。一升一降的背后,得益于该院深入推进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全链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数据赋能诉源治理的优势,主动融入社会矛盾源头治理体系。

  为提高诉前化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城区法院采取了“漏斗式”分类、层层递进的调解路径,严格以“银行穷尽催收方式但效果不佳”为标准强化纠纷源头甄别,将符合条件的金融纠纷纳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范围,建立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再结合线上一体化数字调解平台,实时在线沟通,增强调解沟通时效和案件办理效率。2020年以来,该院诉前化解纠纷超过2万件,其中司法确认超过1.7万件,诉前撤回起诉材料超过5000件,帮助数万名群众缓解信用卡债务,银行成功回款数亿元,既推动了信用卡类纠纷诉源治理,维护金融安全,也避免了当事人因“小诉讼”陷入“失信大麻烦”。

  与此同时,2024年该院还开展了“先锋同行”活动,积极打造“业务庭﹢街道”共建治理新模式,在辖区15个街道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法官和调解员“双下沉”开展调解工作。对于起诉至法院且适宜开展人民调解的案件,立案前通过线上委派给属地街道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并借助在线调解平台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没有想到不用去法院开庭,在家门口的调解委员会就能处理案件,真是太方便了!”通过委派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的当事人小王说道。小王与母亲李某因房产继承产生纠纷,诉至法院。西城区法院委派什刹海街道调解委员会调解办理该案。调解过程中发现,小王的父亲王某于2022年去世,其名下留有位于西城区的一套房产,王某母亲虽已早逝,但王某父亲尚且健在。为保护被遗漏继承人的合法权益,调解团队法官随即指导街道调解员引导原告追加被遗漏继承人,了解老人情况和意愿。由于王某父亲已达92岁高龄,且远在甘肃老家,调解员便在法官指导下组织了在线谈话,最终成功达成调解方案。

  在与街道调解组织共同推进辖区矛盾诉前化解过程中,西城区法院充分运用数据思维,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信息线上双向流通、案件数据网络流转、调解指导实时共联”的数字化协同共治模式,助力有效减少诉讼增量、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大城善治。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