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讼 常无所争
2024-07-26 09:55: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单计环
 

  孔子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清代学者刘宝楠所著的《论语正义》解释为:“听讼者,言听其所讼之辞以判曲直也。”《周官·小司寇》中记载有五种听讼之法。孔子审案,方式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是目标追求的不在于结案,而在无讼。儒家治国首推礼乐教化,刑罚为末,能使民众知礼明耻,则其自身自不会主动违法,“有耻且格”,又何来诉讼案件呢?

  贵和持中,不尚争执,在儒家经典的描绘中,尧舜之世俨然是天下无讼的人间乐土。舜帝本人也是一个息讼止争的调解高手。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周易》中的“讼卦”的下一卦就是“师卦”,言下之意,如果诉讼没有调解成功,我再出师打你,就是师出有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漫长的诉讼过程,对诉讼双方而言,都是耗时耗力之举,调解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话,有可能激化矛盾,结果适得其反。

  清代的名儒陆陇其,曾受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褒扬,是清朝第一位入祀孔庙的圣贤,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尽管陆陇其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很深厚,自己也勤奋刻苦,但少年时期遭逢乱世,正赶上明清更迭,他直到28岁才中举,41岁中进士,46岁时才获授江南嘉定知县。陆陇其在嘉定知县任上仅仅干了一年零十个月,由于他廉洁奉公、体恤民情,深受嘉定当地百姓的爱戴。当因他不愿奉承上级以致被黜离任时,所乘的船上仅书籍几捆和织机一张。全县的百姓纷纷扶老携幼,焚香献酒,不愿让他离任。

  陆陇其做嘉定知县时,平日无事之时,就坐在公堂上课子读书。公堂本是县官办理政事的地方,他却把公堂当做了课堂,每天都会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他的妻子也没有半点官太太的架子,就在县衙的后堂纺线织布。他们夫妻二人男读女织,夫唱妇随,陆陇其以身作则来教化治下的百姓。

  他作为一县之长,是如何审案的呢?史称“以理喻,以情恕”,也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依靠法律和刑罚来压服前来告状的百姓。当地有兄弟二人争讼不休,三番两次来县衙打官司。陆陇其认为,“兄弟不睦,伦常大变,予为斯民父母,皆予教训无方之过也”,都是自己教化民众不力造成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当众跪在炎炎烈日之下,毅然忍受酷暑带来的灼热,任由自己的官服被汗水慢慢地浸湿,以此来惩罚自己治民无方。那兄弟二人当场流下了悔恨的泪,当即和好如初。陆陇其这种严苛律己的做法,深深地感化了嘉定县的民众,全县“渐成无讼之风”,老百姓们都不再遇事便打官司,学会了从自身找原因,当地社会风气大为改善。

  毫无疑问,陆陇其的做法,师承自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司法理念,在他的亲身实践中,验证了孔子司法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孔子提倡礼乐治国,其精神内核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不谋而合,提升民众的道德修养,使其明利害、知大德,可以大大减少因琐事引发的诉讼。对此,我总结了四句话:天下无讼,海内清平。盛世之民,常无所争。我想,这便是夫子的深意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