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执行法官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2024-07-19 14:52:31
 

  中国法院网讯(黄建国)一件普通的民间借贷案,在耗时三年的执行中,历经一次案件终结、两次拍卖流拍后,貌似走进了死胡同……面对执行难题,且看甘肃省镇原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如何出招应对。

  2014年,张某因工程项目需要,向杜某借得资金30万元。此后几年间,张某仅归还8000元,杜某遂诉至法院。2021年,镇原法院判决张某偿还杜某借款292000元。

  2021年6月,申请执行人杜某提出强制执行申请,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法官依法划拨了被执行人张某在某银行存款1.5万余元,并查明其在县城某小区有房产一套。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张某经济状况不佳,拿不出资金一次性偿付杜某。在法官主导下,杜、张俩人就剩余27万多元案款达成分期履行和解协议,约定张某以微信转账方式,每月定期向杜某还款,直至借款清讫。为确保该和解协议的顺利履行,应杜某要求,镇原法院将张某房产予以查封,并裁定终结该案的执行。

  本以为案件执行到此结束,可没想到,张某在最初向杜某支付数千元后,因故未能如约继续履行还款义务。杜某又于2023年4月提出恢复执行申请。

  因张某长期外出下落不明,案件执行一时间陷于停滞。期间,镇原法院委托专业机构对被查封房产进行价格评估。2023年底,案涉房产评估报告出炉后,法官紧锣密鼓地启动该房屋的司法拍卖程序。由于房产市场低迷,尽管从第一次的51万余元降至第二次的45万余元,一连两次的拍卖结果令人失望,该处房产竟无人问津。

  眼看房屋查封期限即将届满,当事人着急,执行法官压力更大。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法官心里憋着一口气。

  该处房产位于县城中心地段,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捷顺畅,但如何将其变现为现金,却是一个司法难题。为了让案涉标的物实现最大价值,法官适时调整思路,拟通过以房抵债进行破题。

  经法官多方说服,杜某表示愿以第二次流拍价接手该房产。但如何腾退房屋并将之交付杜某,成了横亘在法官面前的另一道拦路石。就在法官束手无策时,失联许久的张某,意外地回到了家乡。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张某,督促其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我这房子市场价至少在50万以上。”张某虽同意以房抵债,但提出异议,认为二次拍卖定价过低,自己有点吃亏。而杜某则坚持要求按照45万余元进行交割。双方分歧较大,一时难以达成共识。为了打破僵局,本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法官提出折中方案,让张某在法院监督下,在规定时限自行处置房产,并将所得款项用于归还杜某借款。

  2024年7月,约定的时间到了,房子依然未能成功变卖。意识到二手房交易有价无市这一现实后,在法官动员下,张某主动腾退房屋,并协助杜某办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手续。杜某亦将房屋抵债后的差价16万余元打入法院执行专户。至此,案子终于可以报结了,一块压在法官心头多年的石头也得以落地。

  自“陇东利剑2024”专项执行行动开展以来,镇原法院干警以“如我在执”的理念,穷尽方式和手段,执结案件698件,执行到位金额3432.2万元,让更多“纸上权益”变成“真金白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责任编辑: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