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十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鲜明理论特性,彰显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26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夯实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总体”为关键、以“十个坚持”为核心要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维护和塑造新时代国家安全提供了行动纲领。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而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积聚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经验,“民为邦本”“居安思危”“为政以德”“奉法强国”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所蕴含的中华智慧。
重视人心向背 民为邦本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认识到民心向背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将民为邦本作为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根本。“民为邦本”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并与邦国安宁相联系,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坚持以民为本,稳固民心,才能确保邦国安宁。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向齐桓公谏言,要“以百姓为天”,因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诸子百家虽各有主张,但是都重视以民为本。如儒家以“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建构起家国天下的善治体系。道家认为民心为上,“圣人无常心”要“以百姓心为心”。法家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这些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历史写照。
坚持民为邦本,还要取信于民,“归心于农”,因为“民无信不立”,即如果人民对邦国失去了信任,国家也就难以安定、持久。而之所以要“归心于农”,是因为“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
增强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国家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惨痛教训让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明白“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道理,因而将居安思危作为邦国长治久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当晋悼公以霸主地位劝退围攻郑国的联军后而兴奋得忘乎所以时,大臣魏绛劝谏,要“居安思危”,因为“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诸子百家对“居安思危”和国家“忧患”多有论述,涉及国家安全多个方面。儒家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家则辩证地看待安危,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兵家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法家认为国之大患在于“处君位而令不行”“五官分而无常”,即法令不一,君令不行,官制混乱。因此,居安思危就成为治世警言,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要求,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就是对“居安思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坚持以文化人 为政以德
德治天下离不开文明教化,以文化人既是国家治理之法,也是安邦定国之道。《国语·周语》载“文者,德之总名也”,将“文”放在道德的重要位置。
儒家提倡文教治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言之教,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法家重视法令教育,让“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进而达致“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官”的良好善治效果。
以文化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德治。以德治国是对国家治理者的根本要求,能够做到“为政以德”的统治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能够获得臣民的拥护,进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定国安邦。尧舜禹均以德行获取君位,并以德治理天下。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舜帝“浚咨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禹帝“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有鉴于此,诸子百家多提倡为政以德。儒家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仅能够引导臣子知廉耻,明是非,而且能够心悦诚服。道家认为天生万物即天德,人省悟道即人德,“治人事天”只要“重积德”就可以无所不克。法家主张用严格法律、公正赏罚来教化、激励臣子,而不能“巧言虚道”以“劳民”。
新时代,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等,也是对以文化人、为政以德的中华智慧的传承。
提倡隆礼重法 奉法强国
隆礼重法也是中华传统的治国安邦之道。中华传统法系泛指一切正式的规范体系,既包括法令条例,也包括礼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礼法经历了礼法合一、礼法分离、礼法融合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礼法又相互渗透、作用互补,构成了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正如荀子所言:“礼者,法之大分”“法者,治之端也”。
国家治理制度随中华文明的成型、发展而建构、完善。如舜帝修五礼、制五刑;周公制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变法以强国成为主流。秦奉法实现一统天下,汉承秦制,法治则成为历代治国的主要手段。唐代魏征谏言:“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唐太宗纳谏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宋代王安石主张变法,认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元明清基本延用前朝法制,其立足定国安邦之目的,不断增修律例。
时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已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正是对以法治国、奉法强国中华传统智慧的弘扬。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将“民为邦本”“居安思危”“为政以德”“奉法强国”等中华智慧与新时代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相结合,做到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23SKGH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