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校协同 探索“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
2024-06-11 10:44: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俏 张孟 茹玉
 

  访谈对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沈佩明

  法周刊: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家庭、学校和司法保护要协同配合,发生“化学反应”,实现法治引领下的家校协同。在家校协同的机制下,南浔区法院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沈佩明:南浔区法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前端重防治、审判重保护、末端重帮扶,注重每一个环节的家校协同。在前端,我们选任了20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并在辖区部分中小学设立联络站,建立“监测预防、发现报告、介入干预”联动反应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线索,为学校和家长正确履行教育管理和监护职责提供法律指导;我们建设了全省体量最大的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同步开设“法官妈妈云课堂”,为孩子、家长和老师提供同堂学习的普法平台。在中端,我们探索“三合一”审判模式,出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操作规程》,指导家长依法带娃;在浙江省统一的政务协同平台“浙政钉”上线“温暖协同守未”应用,与教育、民政等15家单位在线协同,实现信息共享、一站式取证、联合调解等,凝聚纠纷治理合力。在末端,我们坚持每案必回访,会同妇联、村社,邀请代表委员、教师、社工等共同参与回访,根据回访结果落实生活救助、学业帮助、心理疏导等精准帮扶,真正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的协同配合。

  法周刊:在具体落实前端重防治的内容时,你们是如何精准提升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的?

  沈佩明:我们非常注重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定位精准。基于法院的审判实务,推行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法官妈妈”品牌为载体,通过巡回审判、法院开放日、送法进校园等形式,传播法律知识,引领社会风尚。

  二是对象精准。针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聚焦重点区域和对象,列出不同需求清单,开展“订单式”普法方案,构建重点对象点单、法院接单、受众评单的模式。

  三是方式精准。利用南浔区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温暖协同守未”应用等“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推进立体型、多元化的普法阵地建设,实现普法形式喜闻乐见、普法效果深入人心。

  法周刊:如何帮助未成年人正确应对校园欺凌是强化法治引领下的家校协同的一项重要内容。南浔区法院下一步将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沈佩明:我认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闭环管理。

  一是时间上的闭环管理。校园欺凌事件主要集中在在校学习期间,但也可能延伸到进校门前、放学后、在校住宿期间,特别需要留意家庭与学校管理之间的真空期,强化家校信息互通,给予孩子们全时段的关心保护。

  二是空间上的闭环管理。既要加强校园物理空间的日常管理,比如落实巡查机制、消除监控死角、借助数字化手段识别预警等,也要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督管理,比如健全校园网络管理机制、网络信息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社交媒体不良信息源头管控机制等,给予孩子们全方位的关心保护。

  三是程序上的闭环管理。“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同样,一次正确的校园欺凌事件处置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要扎实做好对投诉举报的及时受理、事实还原、依法依规处置、结果反馈、漏洞整改、警示教育、矛盾消弭、心理疏导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的每个环节,通过“零容忍”的态度,才能真正让孩子们“不敢欺凌、不愿欺凌、不怕欺凌”。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