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桑葚又红了
2024-04-26 10:52:2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毛法官,等了十几年的房产证终于拿到了。”一位当事人来到法院,手里拎着一篮桑葚,激动地与我分享喜悦。我挥手谢绝了他的好意,但心里却如这果子般甜甜的。

  回想起这起案件,仅一字之差的名字和同副模子刻出来的长相,至今让我对这两兄弟印象深刻。他们家有三儿两女,父母早早便在中间人主持下与三兄弟签订了分家契。父母相继离世后,老三见二哥在外地且长年不回家,便将房子占为己有,并办了产权证。昔日兄弟,因为分房的事翻了脸。

  “前前后后跑了多少趟土管所我自己数也数不清,单单撤销产权证就花了五六年时间。”产权证被作废的那一刻,兄弟间的矛盾直达冰点,老二紧接着又诉至法院确认房屋所有权。

  开庭前我给老三打去了电话,他一听是法院,连忙挂了电话。随后我去了几趟村里,一提起这两兄弟,村干部就说这俩人心结难解,给我泼了不少冷水。

  但庆幸的是,开庭当天,兄弟俩都来了。两人再相见时形同陌路,庭审中更是剑拔弩张。有句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兄弟俩各有各的理。老三认为,这间老房是他一手修葺,二哥凭什么说拿回就拿回。“父母给我的房子,无论我走得多远,那儿总归是我的家,特别是现在退休了,很想回老家。”老二说着,红了眼眶。

  若是为了结案,有契为凭、事实清楚的民事案件,审理并不复杂。可一纸判决并不代表兄弟俩十几年的恩怨就能了结,后续腾房执行怕是难上加难。我翻看着案卷陷入了沉思,总想试着把他们的积怨化解。

  房屋勘验那天,我叫上兄弟俩去现场看房子。没想到,门前有棵老桑树,兄弟俩很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老二顺口一问:“这棵还是当年的桑树吗?”老三小声嘀咕:“他回来的次数少,不知道情况,有几次台风把这棵桑树打得七零八落,但每次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或许这共同的记忆唤醒了血缘,让兄弟俩的调解各向前了一步。

  “你们今天对簿公堂,岂是父母希望看到的。当年分家契写得那么清楚,你们正好一人一间。”看着强硬的老三渐渐缓和下来,我从情与理的角度耐心地跟他们释法说理,“房子修葺的钱好商量,总归是自己家弟弟。”

  经过一上午的背靠背调解,两兄弟慢慢退让。老二先松了口:“房子还是由弟弟先挑吧。”而弟弟心里也明白自己不占理,表示愿意放弃房屋修葺的补偿费用。最终,双方就房屋归属达成了一致意见。当他们签完调解书的那一刻,我知道兄弟俩十余年的恩怨在此刻圆满画上了句号,我也松了一口气。

  前不久,我接到了老二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前些日子回了趟老家,门前的桑葚又红了,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作为民事法官,特别是这两年来到法庭后,我遇见了太多家长里短的故事。那一重重难以理清的法律关系,背后隐藏着多少当事人山重水复的心情和难以言说的伤痛。我愿意竭尽全力去倾听,在辨法析理之间,用自己的赤诚与温情,为当事人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情理法中找寻办案的“最优解”。

  (毛优优/口述  记者  余建华 通讯员  陈  敏/整理)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