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法院宣传工作者要深刻理解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牢政治方向,聚焦群众所需,注重深活兼具,创新表达方式,用好鲜活事例、生动案例。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就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全国法院作出工作部署,强调“要用好各个平台,壮大主流舆论,扩大宣传朋友圈,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展现中国法院良好形象,用好的传播效果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贯彻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全国各级法院的宣传工作者要深刻理解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将其运用到审判执行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把牢政治方向的基础上,聚焦群众所需,注重深活兼具,创新表达方式,用好鲜活事例、生动案例,向公众展示人民法院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精彩故事。
把牢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也就是说,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置。法院宣传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牢记文化使命,把握时代主题,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赞美良法善治、鞭挞人间罪恶,抵制错误倾向、摒弃低级趣味,在种种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要发扬斗争精神,对好人好事敢写敢歌,对丑事恶事敢怒敢批,真正成为崇德尚法的维护者、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聚焦群众所需。文艺作品要想抵达人的心灵,就要与群众的需求对接。张军院长也曾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要靠裁判本身依法、公正,也离不开案件当事人、人民群众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释法明理。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到审判执行中去,把能动司法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感人事迹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法院宣传工作者就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把新闻触角延伸到身边的民生兴趣点、情感共鸣点,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从而赢得认同。小做法有大经验,小案件有大道理,法院宣传工作者要把诚信友善、遵法守诺、家邻和睦、礼赞英雄等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多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真故事,向人民群众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新时代人民法院,宣讲有血有肉、既铁面无私又温情脉脉的人民法官,释明法官情理法相融的裁判思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司法文化需求。
注重深活兼具。新闻偏爱故事,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只有结合生动案例、鲜活事例才能让百姓入脑入心。法院宣传工作者只有结合工作实际,讲述精彩法治故事,才能用有温度的作品感动人、用有深度的作品激励人、用有高度的作品引领人。人民法院作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本身就是社会矛盾的“聚集地”、离奇故事的“演绎场”、断人生死的“裁判所”,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创作“富矿”。恪守“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门”的法庭“枫”景,营创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问需问计、上门服务,披星戴月、兑换真金白银的一线执行,扫黑除恶、打击犯罪的雷霆手段,夫妻失和、公婆欠奉的家长里短……法院宣传工作者只有用“深”用“活”这些厚植人民情怀、强化使命担当的真故事,才能不断创作出带着“露珠儿”、更受群众喜爱的好作品。
创新表达方式。当前,传统纸质阅读魅力不减,新兴数字阅读蓬勃发展,阅读方式也扩展到“屏读”“听读”“沉浸式阅读”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表达方式如果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就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讲好法治故事,赢得外界倾听,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宣传形式要更接地气,文艺作品如果缺乏情感底色,就无法拉近与受众的“亲近度”。文风要更接地气,文艺作品如果没热情、没技艺、没新意,就不会有好的传播效应。法院宣传工作者要包容并蓄,既大大方方讲法治进步的美好,也不讳疾忌医,勇于面对批评的声音;要善于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扩大司法宣传朋友圈,努力让党的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