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把人送监狱了,为什么还喊我“法官妈妈”?
2023-05-29 10:47:44 |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我当时就是不想活了……”

  “人生明明有那么多条路,我偏偏走上了不归路!”

  很多年了,小伟的这些话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在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的三十多年里,小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从抢劫银行被判十年徒刑的重刑犯,到改过自新重返校园的大学生,再到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他用了11年零5个月。

  那是一年春节,我收到了小伟的案子。

  一个大学生怎么会成为抢劫银行的罪犯?

  带着这个疑问,我立刻给小伟在看守所的管教打电话。管教说,他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有时还有自杀的念头。

  挂了电话,我忧心忡忡,事不宜迟,要马上安排提讯!于是,我和助理当天就赶到了看守所。

  “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心里是怎么想的?”最初他并不愿意敞开心扉,就是坐在那儿一直埋着头哭。

  我并没有催促他,而是一直看着他,适时安抚他,“没关系,哭出来也许会好些,等你想说了再告诉我们。只有跟我们说清楚情况,我们才知道如何帮助你。”

  终于,他停止了哭泣,泪眼婆娑地抬起头,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

  小伟出身于贫苦农民家,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全国重点大学。从偏僻乡村来到大城市,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与陌生,他开始变得自卑,口吃加重,沉迷网络,以致学业荒废,想到了轻生。为了在自杀前筹集一笔钱,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决定铤而走险。

  “我当时就是不想活了,但想弄一笔钱给家人养老。”“法官,我的人生,还有重来的机会吗?”小伟的声音颤抖着。

  通过与他谈心谈话,以及多方调查了解,我认识到,小伟虽然罪行严重,但仍是一个良知尚未泯灭,可以教育、挽救的孩子。

  少年审判的对象是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而非普通的罪犯。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案子本身,还有他们刚刚开始的人生。但凡能教育、挽救的,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挽救了一个失足少年,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就会让正面的东西更多,负面的东西更少。

  庭审中,我们反复为他讲解其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的痛苦,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鉴于他能认罪悔罪,并未给银行造成实际经济损失,最终依法判处他有期徒刑十年,并处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

  惩罚不是目的,庭审之外的有效跟踪帮教,才能够帮助他清扫悬在头顶上的阴霾。

  宣判后,我们对他进行了遵纪守法和前途理想教育,帮助他树立积极向上、悔过自新的信心和勇气。

  那些年,我坚持给他写信,了解他在监狱中的近况和思想动态,为他送去判后救助金和励志书籍,鼓励他勇敢面对、坚强前行,用一封封真挚恳切的信件,将他从一次又一次的悲观和迷茫中拉了出来。

  这是一个冬天,他的生日快到了。通过监狱管教,我得知小伟的情绪又变得很不稳定。顶着严寒和风雪,我们远赴他所在的外省监狱。

  “出狱后,社会还会不会再度接纳我?我真的很害怕。”“我怎么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这样?”有好几次,小伟的情绪都接近崩溃。

  “和过去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痛改前非。只要你好好改造,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我们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你那么聪明,我们都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努力再次感化了小伟。他回信告诉我,“不管今后脚下的路有多么崎岖、坎坷,我都会带着您们赐予我的爱与勇气,奋力前行”。

  在监狱里,他真诚悔罪、积极改造,累计减刑两年八个月。出狱后,他重返高中母校复读。七个月后,在全国统一高考中,以优异成绩再次考入某全国重点大学。

  小伟上大学期间,我们会定期为他邮寄书籍和衣物,时刻牵挂和关心着他思想和学习上的动态。他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大二时获得全系唯一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顺利被某单位招录。

  “是党和国家挽救了我,是法官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法官们长期的帮教和资助,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法官们的教导和鼓励,为我重获新生点亮了勇气和信心的明灯。”毕业后,小伟带着大学毕业证书和入职通知,专程赶到北京,向法官们报喜,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011.jpg

  这11年零5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放弃,我们更是没有抛弃他。只要能够挽救孩子,时间再长,又算得了什么?!

  从1987年9月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成立,我就开始办理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审判和帮教工作中,我细心挖掘每一名少年被告人的闪光点,找准感化点,力图使少年法庭成为他们走向新生的转折点。

  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帮教过的100多名孩子的家庭情况、住址、联系电话,还专门记下了每个孩子的出生日期。每逢生日,我都会给他们寄生日贺卡、打电话了解近况。失足的孩子们都叫我“法官妈妈”。

  在我们的帮教下,许多孩子迷途知返,重新启程,拿到了大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每当收到他们被大学录取的消息,都是我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刻。

  “做好孩子的工作永无止境”。作为第一代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我有幸经历了少年法庭从无到有、从开始建立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着它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初生赤子,慢慢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我热切期望少年审判事业蒸蒸日上,让犯罪的孩子越来越少,让关心孩子的人越来越多,对每一位被害人负责,对每一位失足少年负责,为未成年人撑起未来的希望。这个愿望,我始终没有改变。

  (文中人物名称系化名。)

022.jpg

尚秀云法官

  尚秀云,女,中共党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原副庭长。

  北京市关心未成年人优秀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荣立一等功。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2月进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工作,1987年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依法审理了少年刑事案件近千件,无一被发回重审;积极延伸审判功能,坚持判后跟踪帮教,在她的帮助下,27名“失足少年”考入大专院校。

  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是主旋律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和法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尚秀云涉诉少年救助中心”,如今年近八旬的尚秀云,退休不褪色,依旧在工作,为少年司法事业奉献着光和热。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