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识卿桃花面
2022-11-09 09:05: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竹柯君
 

  图为刘竹柯君(中)在进行普法宣传。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最近重温《滕王阁序》,此处恰似为《人民法院报》庆生的画面。这份反映法院审执工作、承载着法治社会变迁的刊物,已到而立之年。多年来,其凭借新闻报道之敏锐性、行文之专业性,引来“胜友”“高朋”无数。与诸多前辈相比,我在宣传岗位上不过五载,与《人民法院报》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事也有二三。

  摸索:从读者到作者

  “这报纸你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国家级的刊物,虽然我们每年只能上个两三篇……”面对刚刚接手宣传工作的我,该岗位的前一任工作人员送来了几份《人民法院报》。每年才两三篇,我心里顿时打起了退堂鼓,把报纸随手放在了一边。

  我和《人民法院报》的缘分就此展开。不久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了宣传培训会,其中有一场专门讲如何在《人民法院报》上发稿。那节课上,主讲人带着我们这群“菜鸟”,详细讲解了《人民法院报》1至4版的组成部分、所需字数、写作风格等,还对各个周刊的内容一一拆解。

  带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踩土地”的叮嘱,我开始研究起这份报纸。随后,我谨遵培训课上的教诲,以“多确认一次稿子,少麻烦一次编辑”的态度,开始撰写了四版和周刊边条的一些“豆腐块”。每篇稿子写完,我都会反复修改,避免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这种低级错误。

  锻炼:从“小白”到“常客”

  很快,这篇“豆腐块”文章发表了,字数虽少,但毕竟是国家级报纸!高兴劲儿还没过去,领导就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发表长篇稿件。

  由于当时我并未开始接触案件,自己也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写案例类的长稿件实在没底,再三权衡后,我瞄准了当时“民主周刊”的陪审员栏目。经过一番摸底,我找到了各有特点的几名陪审员,对他们进行深入采访,最终发表了《不一样的“老娘舅”:专业过硬满怀热情》《李建葱:这位陪审员有“三高”》《黄开聪:角色越多责任越大》三篇文章。写稿过程中,我还挖掘到了陪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了一篇专版文章。

  就这样,在接手宣传工作的第一年,我们在《人民法院报》上的发稿数便达20篇,为历年之最。要问秘诀,只能说“惟手熟尔”。不停地写、不停地改、不停地投,总有回报。

  传承:从孤军奋战到抱团取暖

  “第三段里面这个‘截至目前’,具体是什么时候,现在数据有更新吗?”还记得第一次接到编辑老师电话时的紧张,我连忙询问同事,将更新的数据报了过去。

  我还收到过编辑老师发来“第一次出现法院要写全称不要写简称”的留言,也曾在深夜接到过电话,希望我能把一篇案例改得更加符合报纸的风格。

  各位编辑老师严谨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每次投稿前,我都会排查一遍之前犯过的错误,争取“一点都不需要改”。同时,这种严谨的作风也影响到了我的其他同事。

  在每年的法院宣传培训会上,我都会将《人民法院报》作为单独内容讲解,鼓励其他科室的兼职宣传员多看、多写。在收到他们投来的稿件后,我也会根据不同版面的风格进行修改。

  而对于有故事却没有时间亲自写稿的同事,我会以唠嗑的形式获取关键信息,再进行加工,也就有了后来更为专业的一篇篇案例类、调研类文章。每当有文章发表后,微信工作群里总会掀起一番活跃场面——“刘老师辛苦了”“您提供线索也辛苦了”……

  近些年,《人民法院报》蓬勃发展,其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我的每日必看。“天平杯·随手拍”栏目,让我们一览祖国大好河山随处可见的法院人身影;“和AI主播夏静一起速览每周法治热点”,为我们提供了热点的写作方向;《民法君“典”案例》,给我们拍摄普法案例带来诸多灵感……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说来也巧,我和《人民法院报》都出生于1992年,那就祝这位“同龄人”:三十而励,为群众发声;三十而骊,为改革助力;三十而立,为法治奠基。

  (作者系浙江省玉环市人民法院综合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