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向宁救助过的当事人蒙玉英在向宁的追悼会上痛哭。
- 向宁
沉默寡言的他,善良的心中是对百姓深沉的挚爱;肩扛磨难的他,一次次向困境中的群众伸出救助之手;癌症重压下的他,病榻之上还在为群众解疑排忧;英灵远逝的他,人们一提起就热泪长流——
2005年12月21日,南宁市殡仪馆,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一千多名干部群众迈着沉重的脚步,为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向宁送行。层叠的花圈,肃穆的挽联,悲痛的泪水,似乎在诠释着一个普通法官生命的内涵。
3个多月后,2006年3月29日上午10时许,仍然是南宁市殡仪馆,仍然是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一千多名干部群众再次自发前来,再次举行悼念,表达对向宁的哀思。
2006年6月26日,中共南宁市委决定追授向宁为南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并于7月中旬组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民法官向宁先进事迹”报告团,将于近日在全市巡回演讲。
2006年7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决定:追授向宁为“广西模范法官”,并为向宁追记一等功。
事实上,在向宁住院期间,许多群众听说他患了癌症,就不约而同前来探望: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为他买来黑山羊肉滋补身体,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送上自己搜寻的秘方。
……
一个基层法院的普通法官,一个沉默寡言的普通干部,一个49岁便戛然而止的生命,是什么使这么多人对他如此怀念?
人生有难事,书为铺路石。在他清贫的家中,在那间8平方米的书房里,有一千多本做满了心得和批注的法律书;在工作中,他业务精,效率高,善于创新——这就是向宁
“做法官是我一生的荣耀,我会为这个职业奋斗终生”
向宁的家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其中一室8平方米,既是女儿向向的卧室,也是父女二人的书房。在女儿的记忆中,读书是父亲最大的爱好。“书会教人怎么做人”,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每当向向晚上在这里学习,都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虽然父亲已经离去,但父亲读书的背影永远定格在那里,永远刻在女儿的心中。
向宁在法院工作时最初是法警。在当法警时,他就立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法官。从那时起,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他都把自己关在那间8平方米的斗室中,读书看报,整理资料。
1988年2月16日,在民事审判庭从事书记员工作近一年的向宁获助审员资格。自这一天起,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晚上回家,他把喜讯告诉妻子黄连珍时,还说了一句让妻子终生难忘的话:“做法官是我一生的荣耀,我会为这个职业奋斗终生,我会当一名廉洁的法官,我会让妻子为丈夫骄傲的!”也就在这一刻,妻子才彻底明白丈夫在那间斗室里苦读的原因;也就从那一天起,管“账”的妻子手头更加拮据,因为向宁买书更多了。
最高人民法院将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列入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后,初中毕业的向宁更是感到了一种压力,但勤奋、聪明的他凭着一股韧劲,获得法律函授专科学历。
妻子曾经埋怨过他读书时间太多,家务事不在心上,他说:“现在案件越来越多,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把有关法律知识搞清楚,就会给工作留下问题。而且,现在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只有把道理讲清了,当事人才会信服。我不多读点书,怎么能尽到法官责任?”
“相处十三年,向宁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他简朴的衣服,就是他的书。”同事潘玉勤感慨道。的确,向宁的勤奋读书有口皆碑:在立案庭,同事们经常看见向宁一有空就捧着一本专业书,不时地在上面写些批注。向宁去世后,立案庭的同志在办公室为他整理遗物,他的书竟然装满了两麻袋。这些书全是法律书,有七八元一本的,有二三十元一本的,也有上百元一本的。每本书上都画满了红、蓝、黑各种记号,并有很多读书心得。虽然平时就知道向宁爱买书、爱读书,但对此情景,同事们还是感到震惊。
书,是向宁心灵的驿站,是他前进的台阶;读书,成为向宁的生活习惯,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守候着一个清贫的家,却拥有着丰裕的精神生活。
读书,让向宁成为律师和当事人心中“业务最精、效率最高”的法官。他先后在民庭、告申庭、立案庭工作。在每个部门,他都是业务骨干。在立案庭工作期间,符合立案条件、材料齐全的案子,他15分钟就能办完全部立案手续。有时,他一天能办完40个案件的立案手续。
一位姓颜的律师曾代理一个疑难案件,这个案件能否立案他自己没把握。来到法院立案庭,接待他的正好是向宁。向宁看完材料后,帮他理清案件的法律关系,并指出需要补充的材料和证据,颜律师茅塞顿开。从此,遇到新类型案件或复杂案件,颜律师都乐于找向宁请教。南宁创各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彬说:“我从事律师工作10多年了,打过交道的法官很多,但我最尊重、最钦佩的法官就是向宁!”
2000年9月的一天,一位外省的农民来到法院,因缺乏必需的材料和证据而没能立上案。临走,向宁问他什么时间再来,这位农民说:“算了,不来了,来回得跑几趟,耗不起,我就吃个亏吧!”以前,外地当事人因承受不起奔波之累或担心得不偿失而宁愿放弃自己受侵害的合法权益的事情,向宁也见到过,但这次这位农民临走时那绝望的眼神让他一夜未眠:再不能将这些群众挡在司法救济的门外!
在和立案庭领导反复研究和论证后,向宁提出了邮寄立案和传真立案的建议:允许当事人通过邮寄或传真的方式将诉状等材料传送至法院,经审查,如符合立案条件,即将立案通知书邮寄或传真给当事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以邮寄或传真方式送达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告知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如材料不全,则以电话、传真方式告知当事人补充,当事人出庭时再补必要的手续。这样,不仅减轻了当事人尤其是外地当事人的诉累,降低了诉讼成本,还丰富了立案方式。河南省新密市个体户刘先生几次想在南宁起诉索赔,都因路途遥远而犹豫不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打通了立案庭的电话,咨询外地当事人起诉立案的事宜,令他意外的是,法院允许他用传真的方式将起诉材料传过去;令他惊喜的是,当天他就收到了立案通知书的传真……最后,追回欠款的他来到立案庭,激动地说:“不管能不能追回欠款,我都会感谢你们的!”
2001年,向宁荣获全国法院系统立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他所在的立案庭也被授予广西法院“立案文明窗口”称号。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家有患癌症的妻子、残疾的妹妹、困苦的弟弟、读书的女儿,没有一分存款,即使困苦得失声痛哭,人情、金钱、恐吓也不能动摇他的意志——这就是向宁
“作为法官,我不能为情所困,为钱所屈,廉洁自爱我才会心安”
两室一厅,50平方米,没有任何装修。一个电视柜上有一台比向宁17岁女儿向向的年龄还大的14英寸“牡丹”牌黑白电视机,一台已经用了12年的不到1.5米高的电冰箱,一套擦得很干净但已有明显缝补痕迹的老式“半包”沙发,一个书柜,两张发黄的木板床——这是典型的20年前南宁市民的家庭写真,但这就是现在向宁的家,他生活了20多年的家。
向宁岂止是清贫!妻子5年前下岗,又不幸身患乳腺癌;妹妹是个残疾人;弟弟家穷困不堪;母亲已经病逝,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的80岁的父亲也是风烛残年;聪明好学的女儿明年就要考大学,也需要一笔费用。而向宁自己在1992年就患上了肝炎,1995年出现肝硬化,2004年12月又被确诊为直肠癌。为了给妻子治病,向宁先后借了几万元的债。
由于穷困,十几年来,向宁和家人过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同事多年的陆苍碧提起向宁的那双凉鞋,就会潸然泪下。2002年夏天,他看到向宁穿了一双鞋帮都断了的塑料凉鞋,就善意地说:“老向,鞋子都烂了还穿,有损法官形象。你家里困难,我送你一双吧!”向宁的脸一下子红了,但谢绝了同事的好意。第二天,陆苍碧见向宁穿了双新凉鞋,一问才知道是向宁在附近小摊上买的。
同事潘玉勤最难忘记的是向宁的一件文化衫,他说:“太破了,实在是太破了,背上有好几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就给他买了一件,他当时的表情让我今天想起来就心痛!”
1998年12月的一个早晨,9岁的女儿向向正吃早饭,向宁提醒她:“孩子,起风了,今天上学加件毛背心!”向向低下头说:“爸爸,我的毛背心被老鼠咬破了,不能穿了!”向宁翻遍了衣柜,突然拿出自己那件袖子已经烂掉一截的毛衣,用剪子剪掉袖子,给向向穿上。向宁拍拍女儿的脸,目光充满了愧疚和期盼……17年来,向向身上的3件毛背心都是这么改成的。
妻子患病后,向宁四处借钱,债台高筑。那天,当他把钱及时交给医院时,竟在女儿面前失声痛哭。那一刻,女儿第一次深深感到坚强的父亲内心深处的无助和沉重。而妻子的节省有时是向宁不知道的:为了节省住院费,妻子在医院进行完化疗后马上回家;为了节省,妻子还悄悄地减少化疗的次数……
作为现代都市中的法官,向宁的贫困像一个神话!但这是一个真实的神话!
向宁这个债台高筑、“摇摇欲坠”的家庭,多么需要钱的支撑、钱的挽救!
当然,向宁有条件“发财”。在立案庭工作的向宁如果愿意和社会上一些人“合作”,一年赚十万八万也并不困难。对向宁和妻子而言,这关系到生存,生命的延续!
然而,病魔、困苦可以让性格内向的向宁更加沉默寡言,却不能让他在金钱、人情和恐吓面前退缩半步。
向宁去世后,在追思他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律师讲了他的两位同行在向宁那里的“遭遇”:
一次,一个律师看向宁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便拿出一个塞得满满的信封给向宁,向宁笑了笑,把信封推开了。这位律师见送钱不成,发现向宁的手机太过时,便提出给向宁换一个,并说:“老向,别误会,我知道你家庭困难,我只是想尽朋友情谊!”向宁则回答:“有情不在有礼,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以后还是朋友!”
一次,向宁的一位从事法律工作的亲戚找到向宁,说:“你把着诉讼第一道关,每天接待那么多当事人,只要稍稍留心,给我介绍一些案件,我就不愁没案子办了。你经济上也会宽裕一些。”向宁则一口回绝。那位亲戚说:“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亲人着想吧。爱人生病没钱,孩子上学没钱,你心安吗?”向宁说:“作为法官,我不能为情所困,为钱所屈,廉洁自爱我才会心安!”
贫贱不能移,不仅是向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妻子女儿的要求。从到告申庭那一天起,他就和妻子约法三章:送钱不要,送礼不收,请吃不去。而妻子女儿也一直守护着他的廉洁,他的尊严。一次,两位当事人带着礼物到向宁家,当时只有向宁妻子一人。妻子让他们把礼物带走,他们不肯,妻子急了:“向宁的脾气你们可能不知道,如果把东西留下,他回来跟我没完哪!”当事人十分震惊,只好把东西带回。还有一次,向宁下班回家,见8岁的女儿正要打开一个礼品袋,一问是别人送的,连忙制止女儿,并耐心地对女儿说:“古代有一句话,‘贫贱不能移’,‘移’的意思就是改变,就是没有骨气,没有出息……”
威武不能屈。向宁越过金钱关、人情关,还闯过恐吓关。一个大老板为赖账,先是托熟人请向宁不要立案。被拒绝后又到向宁家,想重金贿赂,却被赶出去。第二天,向宁的妻子被一群流氓在街上拦住,被威胁“全家不得安宁”,向宁一笑置之。第三天,向宁接到一个电话,恶狠狠的声音传来:“你敢立案,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向宁没有惧怕,依法立案,最后这个老板履行了法律义务。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做好人,他大仁大爱;做法官,他公正而有情有义。遇到受苦遭难的百姓,他会流泪,会将手伸向自己干瘪的口袋——这就是向宁
“困难群众得不到善待,很容易改变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多付出一些,就能帮助他们解决大问题,没有理由不去做!”
了解向宁的人清楚,他的善举不是“表现”,而是内心正直、善良的自然流露。所以,老、弱、病、穷,在向宁的心中有一席“专座”,在向宁的工作中有一条特别通道。
2002年12月23日晚8时许,门卫给向宁打电话求助:一名妇女正带着3个孩子在法院哭得死去活来。原来,这名来自都安县的农村妇女叫谭美吉,丈夫在南宁打工时被人打死,她来索赔,可几天下来,不仅没人管,而且连吃饭的钱都没了。向宁了解情况后,耐心向她讲清了两种索赔途径。谭美吉的泪水止住了。向宁又到外边给谭美吉母子买来糕点充饥,还开车把他们送到车站,并送给他们100元钱。临上车,谭美吉拉住向宁的手,泪水直流。
在群众的心中,向宁的善举太多。
2006年3月29日上午,在向宁的追悼仪式上,一位来自马山县的农村妇女蒙玉英在向宁的遗像前长跪不起,哭得几次昏厥。很多人以为她是向宁的至亲,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哽咽着讲不清那动人的故事,但向宁的恩德却永远铭记在她的心中:她和女儿蔡玲——寡母孤女来南宁谋生本已凄苦,蒙玉英又被摩托车撞伤,车主逃逸;蔡玲在一家餐馆打工,头部被撞伤,老板拒付药费。蒙玉英几次想上吊,最后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法院。向宁快速给母女办完立案手续,还开车送她们回“家”。然而,当见到她们的“家”时,向宁惊呆了:在烂尾楼里,两块木板隔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一张破木床,几块砖头支着一个铁锅。向宁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那是刚借来准备给患癌症的妻子买药的钱……向宁的恩情让这对寡母孤女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如今,蒙玉英身体好转,已经可以靠给别人缝补度日,女儿蔡玲也到广东打工。
近5年来,在自己的家庭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向宁为困难群众送钱、送物,仅同事们知道的就累计近5000元。有人对此很不理解,向宁是这样解释的:“这些困难群众生活在最底层,得不到善待就很容易改变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人在绝望无助的时候,能得到一点帮助,对他们都是莫大的安慰。我们多付出一些,就能帮助他们解决大问题,没有理由不去做!再说,我毕竟还能借到钱,而他们连借钱都难!”
的确,向宁发自内心的善,不仅可以给绝望中挣扎的人送去生的希望,也可以唤回快要泯灭的良知。来自河池市的农民兰新光、兰永贵,至今难忘向宁是如何为他们追回工钱的。2003年9月,他们来到南宁,给建筑承包商梁某打工,但梁某却欠下他们的劳务费1494元,一直赖着不给。12月18日下午,已身无分文的二人来到法院求助。向宁立案后,不顾天色已晚,赶到梁某的工地。久等不见梁某回来,向宁给梁某写下一纸留言:“……1494元对城里人来说,是少吃一餐宴席,少喝几瓶酒,少抽几包烟,但对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它可以让孩子继续上学,可以买一头耕牛,可以不再过着有病不治的日子……”字字真情,句句动心,唤醒了梁某几近麻木的灵魂,他当天夜里就支付了工钱。
的确,向宁的善良、正直、热情,似炽烈的火,可以融化坚冰,如温情的水,可以浇灭爆发之火。1999年9月23日早晨刚上班,向宁办公室前的立案大厅里就聚集了70多名群众,他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经了解,他们都是某小区的业主,买房后发现房子存在面积缩水问题,但开发商一直不予解决,他们便来法院,要求以集团诉讼形式讨说法。向宁审查他们的诉状,发现他们的诉讼请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追究开发商的违约责任,有的要求退房,有的要求双倍赔偿。按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此类案件不能作为集团诉讼,但如果简单地将材料退回,极可能导致激愤的业主们群情爆发。向宁温和地对业主们说:“别着急,你们的事情法院肯定要管,只是有一点细节问题,你们的请求不一样,不符合集团诉讼的法律规定,必须通过分别起诉来达到目的……”向宁耐心地解释法律规定,提示他们收集哪些证据。70多名业主平静下来。一位“领头人”对向宁说:“向法官,谢谢你。如果不是你这么耐心热情,我们肯定会去上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向宁终生用点点滴滴践行着自己理解的道义,向百姓传递着法官的真情、法律的关怀:非典期间他去医院看望同事;他为子女不孝的盲人何大爷端上热腾腾的饭菜;他使因继承父母房屋和支付父母骨灰盒费用而产生矛盾的张氏三姐弟重新和好;他挽救靠卖水果为生的黄连肖大娘濒临解体的家庭;他让因误解而产生怨恨的罗艳菊母子相拥痛哭……这些事情,在向宁从事立案信访工作以来共接待9623名群众、立案3946起、义务上门调解100多次中,能占几许?
生命诚可贵,情操价更高。贫困的他热爱生活、喜爱旅游,却只能骑自行车、骑那辆旧摩托车带着女儿同去;他珍爱家庭、荣誉和生命,在最后的日子,他告诉妻子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就是向宁
“向向,我们生活虽然清贫,但你看,这里还有许多比我们生活更苦、更需要帮助的人……”
向宁年轻的时候就爱好自行车旅行,参加了“捷安特”自行车旅游俱乐部。每逢节假日,他就与俱乐部的朋友们骑车到南宁附近旅游。他去过美丽的风景区,走过险峻的边境路,马山、上林、北海、钦州等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1992年,向宁患上肝炎后,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身体。病情缓解时,他就在运动场跑几圈;病重时,就在运动场走几圈。
唯一的女儿是他作为父亲的希望。向宁知道女儿的路还很长,不仅要呵护女儿纯洁善良的心灵,还要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传给女儿。自女儿上初中开始,他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带女儿旅行。坐车去要花钱,他们就各骑一辆自行车,或者共骑那辆“大阳”牌摩托车,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既去风景秀丽的北海、乐业天坑、大化县的七百弄,也去偏僻贫穷的边远山村,从百色、东兰到都安、巴马瑶族地区……
女儿在旅行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旅行中,向宁会把携带的食品送给瞪着大眼睛观看他们的村童,会把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留给贫穷的老人。那次去百色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山村,临走时向宁说的一句话让女儿至今记忆犹新:“向向,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你看,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生活更苦、更需要帮助的人……”
向宁的苦心没有白费。女儿从不与人攀比,有些同学嘲笑向向穿带补丁的衣服,她骄傲地说:“这是我爸爸做的,我穿着最温暖!”学校每次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向向总是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平时攒下的硬币。现在,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向向有一张爱笑的脸,炯炯有神的眼睛,善良、朴素、乐观又富有爱心,在她的身上,有她父亲的影子。
在多灾多难的人生路上,向宁和妻子情深意长,相濡以沫。去年下半年,两人同时病重,经常是一个出院一个入院。但不管多苦多累,一回到家,向宁都先和妻子说上一会儿话,再去干家务。睡觉前,两人总相互帮对方按摩病弱、疲劳的身子。这半年,向宁的家中有太多伤感,更有无价真情。
病情恶化后,向宁几次住院,每次都是不到一个月就出院回到工作岗位。领导让他休息,他只有轻声的一句话:“在这里我心里踏实!”
2005年12月6日,领导和同事们到医院去看望向宁,领导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说:“没有!”等其他同志走出病房,他对梁主任说:“这些年,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可我现在什么也干不成,我心里难受,请大家原谅!”
是的,向宁在法院工作25年,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先后12次被评为基层法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评为南宁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法官;2001年被评为南宁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广西法院系统立案信访先进个人、全国法院系统立案信访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佳政法干警”;2005年被评为南宁市劳动模范。
向宁珍惜荣誉,不愿以荣誉给自己和家人换取任何利益。所以,12月10日,从昏迷中醒来的向宁告诉妻子:“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困难再大,我们自己解决!”
12月16日,向宁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嘴唇抖动着。妻子见状赶快将耳朵贴到丈夫嘴边,听到的是:“连珍,这个月的党费我还没交,你要帮我一分不少地交齐!”
17日晚11时45分,向宁突然紧紧抓住妻子和女儿的手,眼睛努力睁开,看着妻子和女儿,泪水溢满眼眶,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同时,两行清泪静静地流淌下来。
尾声:“他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
“喂,是向法官的家吗?”
“是的!”
“请他接电话好吗?我想向他询问一下立案的事。”
“对不起,他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
这是最近向宁的妻子多次接电话时的问答。每次接到这类电话,向宁的妻子都要忍住泪水,按住悲痛。她宁愿相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法官工作的丈夫真的是远行了。
向宁的确远行了。大象无形,大德无碑,他一生公仆情,换得百姓心。
向宁只是去远行了,因为他在百姓心中树立的人民法官的形象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