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民法官——向宁
2006-04-05 14:01:43 | 来源:南宁日报 | 作者:李丽莉
各界群众在清明节祭奠人民的好法官向宁。周家志 摄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这样一位普通的人民法官,在立案信访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执着,十几年如一日地演绎着爱民为民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他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四十九载风雨人生路后,数以千计的老百姓一提起他就热泪横流,他平凡感人的事迹永恒地刻在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心中。他用自己病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绚烂的生命绝唱,在公正无私的天平下铸造了一个人民法官生命的丰碑!

    就要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连珍、向向,让我再看看你们一眼,就这最后一眼……连珍,不要给党组织和单位添任何麻烦,千万不要,向向,我的好女儿,爸爸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着你考上大学啊……

    ……

    2005年12月17日23时,夜幕低垂,北风呜咽。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后,49岁的广西南宁西乡塘区人民法院法官向宁,怀着对生命无限的眷恋,对妻女的依依不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那一刻,一个普通法官的名字震撼了绿城,那一刻,一个平凡法官的事迹铸就了瞬间的永恒。

    2006年3月29日上午10点。多云。南宁市殡仪馆。

    英灵远逝,长歌当哭。在向宁去世3个多月后,近千名城区机关干部、公检法系统干部以及各界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涌向殡仪馆,再一次举行了悼念向宁同志的仪式。庄严肃穆的悼念现场,哀乐低回,鲜花垂泪。人们神情严肃,眼中含着热泪,心中怀着无尽的悲痛,再一次为这个人民心中的好法官送行。层叠的花圈,含泪的挽联,无声地诉说一个生命的内涵……

    向宁——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员、优秀共产党员,一位曾经获得西乡塘区“十佳共产党员”、南宁市政法系统优秀法官、南宁市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政法干警、南宁市劳动模范、自治区法院系统立案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系统立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优秀人民法官。

    1980年进入原城北区人民法院工作,1992年,到立案庭负责立案信访接待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向宁一干就是13年,直到生命结束。

    一个刚刚走完49个春夏秋冬的普通党员,一个在普通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普通法官,是什么,使得这么多人如此牵挂他、怀念他、悼念他?

    人已去,精神尤在。“他是个好人啊,心里装着百姓……好法官的故事哪说得完啊!”记者近日追寻向宁法官生前的足迹,聆听百姓含泪讲述他生前的故事,追忆,叙述,哽咽……向宁49岁戛然而止的生命,在同事、群众、亲人的记忆里,永远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以为人民服务为荣——
    他是业务最精、效率最高的法官
    也是老百姓眼中有情有义的好法官
    遇到受苦的老百姓他会流泪

    “我是老百姓的儿子,不为他们排忧解难,我就不配当人民的法官”

    立案工作是群众接触法院的第一扇窗口。向宁常常说:“我必须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当事人比我们更着急。”

    如何让群众在感受法律公正的同时,获得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向宁从1992年进入立案接待岗位后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

    为此,每次向宁在立案过程中,不仅认真审核当事人递交的材料,还细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诉,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就立即办理立案手续,最快15分钟内就处理完毕。有时他一天可以立三四十件案,院里的同事都称他为“向超人”。一位当事人感慨地说:“我真服向法官了,别的法官要几天才办完的事情,他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在长达13年的立案信访工作中,向宁的扎实功底和娴熟的业务赢得了不少同事以及法律工作者的敬佩和尊重。“我从事法律工作十几年,打过交道的法官不下百个,但我认为向法官是业务最精、效率最高的法官之一。”一位从业十几年的法律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

    立案工作效率提高了,还要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损失。

    在立案工作中,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又引起了向宁的思考。不少家住外地的当事人,为了节约时间节省路费,竟然可以忍受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一声不吭。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钱,太穷了,耗不起啊……”一位外地农妇拒绝向宁的好意不再留在南宁继续打官司后,抛下的一句心酸而无奈的话,让善良的向宁整整失眠了一夜。

    要创新,绝不能再让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于是,在和立案庭领导反复研究后,向宁提出了邮寄和传真立案的建议——允许当事人通过邮寄或传真的方式将诉状有关材料传送至立案庭,审查符合案件条件的,即将立案通知书邮寄或传真给当事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则通过信函或传真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告知其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如属起诉材料不齐全,则电话或转真告知补齐材料,立案后及时排期开庭并将开庭传票及其他法律文书通过邮寄或传真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出庭时再补办必要的手续。这样一来,外地当事人诉讼仅需庭审到庭参加诉讼活动即可,不仅节省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降低了诉讼成本。

    此举一经实行,令不少外地当事人感动无比,一时间,如雪片般的感谢信纷纷堆在向宁的办公桌上。一位广东籍的商人张先生在来信中写道:“在商海中沉浮多年,一直冷眼观看世间人情冷暖。向法官,你我虽素不相识,但你富有人情味的举动却深深打动了我……”

    法律无情,法官有情。与向宁共事多年的梁燕群说,向宁这人对谁都好,尤其是他接待的那些弱势群众,宁愿饿着累着苦着自己,也不愿让他们受到一点点伤害……在他病重的时候,他还跑去为群众买快餐……

    2003年3月的一天,一个16岁的女孩搀扶着受伤的母亲步履蹒跚地来到法院向向宁求助。经了解,得知母亲叫蒙玉瑛,女儿叫蔡玲。她们从贫困山区来到南宁,母女俩相依为命,仅靠给别人缝补衣服过日子。不幸的是,前不久蒙玉瑛被摩托车撞伤,因司机肇事逃逸,家庭经济困难,伤还未痊愈她便被迫出院。向宁耐心地听完她们的陈述,仔细地核对有关情况后,亲自为她们写好诉状,办妥了立案手续,并依法给她们办理了缓交诉讼费手续。见到蒙玉瑛行动不便,向宁又亲自开车送母女俩回家。

    可当向宁一踏进蒙玉瑛的家时,他简直惊呆了:在一栋尚未完工的烂尾楼里,几块木板简单地隔出了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房里摆着一张床,几块砖头垒起来的灶台上支着一口锅,做饭煮菜烧的还是柴火。这时候,向宁才知道,由于蒙玉瑛伤后不能干活,母女俩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她们已经连续几个月都是喝着咸菜稀饭熬过来的!为此蒙玉瑛曾几次动了轻生的念头。听完这一切,向宁这个铁打的汉子眼圈顿时红了,他二话不说就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掏给了蒙玉瑛,他一面安慰着母女俩,一面鼓励她们勇于与困难作斗争,坚定生活的信心。望着向宁离去的背影,这对饱受生活磨难的母女流泪不止,人间的真情和温暖让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而谁又知道,当时那100元钱是向宁省吃俭用节省下来为身患癌症的妻子买药用的,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他还是将苦难的群众放在了第一位。

    这为数不多的100元钱,让蒙玉瑛母女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如今蒙玉瑛的身体已逐渐康复,已能为别人缝补衣服,蔡玲也到广东打工去了。那一年那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因为有了向法官的雪中送炭,在蒙玉瑛的回忆里一下子明亮了起来,“向法官对我们母女的情我永世难忘……”于是,在向宁的追悼仪式上,这个朴实的农妇在向宁的遗像面前长跪不起,泪水流了擦,擦了又流,有几次还晕了过去,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向宁的“情”和“义”在老百姓心中,又岂止这样一件事?

    2002年12月23日晚8时,“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动了刚刚拿起碗筷准备吃饭的向宁。开门一看,原来是院里的门卫,“向法官,你快去看看吧,刚刚来了一家母子四人,那个母亲正哭得死去活来……”话没说完,向宁已经冲了出去。

    值班室里,3个拖着清鼻涕,只穿着单衣薄裤的孩子瑟缩地躲在了门的后边,赤裸的小脚冻得像一个个红萝卜,还开着口子。一名瘦削的三十多岁的妇女坐在椅子上正擦着眼泪,一见到向宁,眼泪又止不住流下来,“向法官,你可一定要帮帮我们母子啊……”

    原来,这名妇女叫谭美吉,她的丈夫在某大学的工地被人打死,她带着3个孩子从偏远的都安县高岭镇来到南宁索赔,可这样一个平时大门不出的农村妇女,在南宁举目无亲,连续找了几个部门都没人管,都被拒之门外。如今,他们无依无靠,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不知该怎么办。向宁一边安慰她,一边耐心地向她解释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并告诉她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索赔,一是向管辖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必须等到公诉机关将刑事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诉后,法院才能受理谭一家的刑事带民事诉讼;二是申请用人单位赔偿,但应先经过劳动仲裁。

    经过向宁一番细致的解释和指点,谭美吉知道了如何进行索赔,一直不停的泪水终于止住了。看着窗外的夜幕和3个因为寒冷和饥饿说不出话的孩子,向宁的心缩紧了,他跑到外面的糕点店买面包给谭美吉母子四人充饥,并拿出100元钱给谭美吉作为回家的路费。当一切安排妥当后已是晚上10时,一口水没喝一粒米没进的向宁又马不停蹄地亲自开车将这母子四人送到了安吉客运站。

    汽车快要启动了,谭美吉怎么也不松开紧握着的向宁的手,“向法官,你不是我的亲人,但你对我们却比亲人还亲……”

    向宁就像一盏灯,时时刻刻照亮他人燃烧自己,他总是对弱势群众倾注了所有的爱心,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关怀,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有人说向宁傻。

    向宁却说:“我是老百姓的儿子,不为他们排忧解难,我就不配当人民的法官。这些困难群众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受的苦难是我们的百倍千倍,如果我们不善待他们,我良心不安啊!”

    就这样,向宁的49载奉献人生路,情系于心为人民。那一颗时刻与他们冷暖一起跳动的赤诚之心为他们传递人间最温暖的真情:为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盲人何大爷送去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不辞劳苦为74岁的梁美芳老人解决子女赡养及家产纠纷问题;为农民工兰新光、兰永贵冒着危险向无良包工头追讨1494元的血汗钱;为靠卖水果为生的黄连肖大娘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婚姻……甚至在他重病缠身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义务为医院的护工亲手写起诉状!

    这是一组多么感动人心的数字:自1980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向宁从一名普通法警做起,先后担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勤奋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利用休息时间为群众义务调解纠纷,1998年从事立案信访工作后,共接待9623名来访群众,审查立案3946件各类案件,义务调解纠纷无法统计。

    以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为荣——
    他一生只穿制服上班
    家有病重的妻子残疾的妹妹读书的女儿却没有一分存款
    人情、金钱、权利、恐吓从未动摇他的决心

    “人民法官,头顶国徽,肩扛天平,只有公正廉洁才能让我心安”

    春日的阳光透过陈旧的窗户洒落在一套老式的两室一厅的房间里,只有老照片里才看得到的情景呈现在眼前:两张发黄的木板床、一套已经露出海绵的旧沙发、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个书柜一个电视柜,最抢眼的就是房间里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书籍。

    这就是向宁曾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

    向宁的确清贫。

    提到向宁的家庭,知情人都感慨不已,命运对他们太残酷了:78岁的父亲是一家企业的退休干部,退休金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弟弟虽是国家干部,但弟媳患有癌症,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妹妹是个残疾人,经济十分拮据;妻子黄连珍原本在一家不大景气的企业工作,5年前下岗后又患上乳腺癌,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先后借了几万元的债,债台高筑,家徒四壁;女儿向向聪明好学,读书需要一大笔钱。

    金钱,对向宁而言,太重要了!

    有人说,人民法官有着许多职业无法具备的“发财”条件和机会,向宁也不例外。有人甚至说,只要向宁愿意,一年内挣个十万八万的绝对没问题。

    但是,向宁却不,他用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道义”,用一生的行动履行着一个人民法官公正廉洁的誓言,纵然家有病重的妻子残疾的妹妹读书的女儿,也无法让他为自己为这个家牟取哪怕是一点点的私利。

    一天,一位从其他法院退休不到两年的退休干部来到向宁的家,偷偷塞给他500元钱。原来,他在向宁所在的法院代理了一起案件,由于不符合有关规定,向宁将材料退还给了这位退休干部。他这次来,就是想让向宁高抬贵手,给予方便。这样的事,换成别人,也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向宁却把钱如数上交给领导,坚决按章办事。

    一个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亲戚要向宁介绍一些案件给他代理,一开口就被向宁拒绝了。亲戚有点想不通,介绍案子又不是件难事,完全在向宁职权范围内就可以决定的,向宁为什么就不肯帮他呢?由于没有帮上亲戚的这件“小事”,亲戚一气之下断绝了与向宁的来往。

    立案庭的同事记得,一个经常到法院立案的律师为了进一步和向宁拉近关系,以便得到更多案子的代理,有一次趁办公室没人时,偷偷塞给他一个装有1000元现金的信封,向宁一笑拒之。

    面对向宁的不为金钱所动,这位律师显得尴尬,见向宁用的手机又旧又过时,便提出给他换一部新手机,向宁不耐烦了:“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现在很忙,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老向,你别误会,我知道你家里有困难,我只是想尽一点朋友之谊啊。”

    “你太客气了,有情不在礼,我欣赏君子之交淡如水。”简单的几句话,折射出向宁的骨气和磊落。最后,律师只好没趣地离开了。

    许多同事都劝向宁:“老向,别那么傻了,不为自己着想,也为家里考虑考虑吧。”但向宁只是苦涩地一笑,依然“我行我素”。

    向宁的妻子黄连珍,就曾经和他为收礼的事“较劲”。

    一天,向宁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儿正准备打开别人送来的礼品包装袋,立刻制止:“谁送来的东西,怎么不推掉啊?”

    黄连珍见女儿爱吃,就劝向宁:“怎么推都没用,再说人都走了,这回就算了吧。”

    “谁说算了,谁收的谁给退回去!”一向认真的向宁不禁也有些火了。

    当天晚上,向宁就和妻子把礼物退回去了。

    同许多法官一样,向宁在办案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有打着各种旗号拉关系的,也有目无法纪者的恐吓,但向宁从不屈服。

    2002年下半年,某公司为了达到不履行义务的目的,法人代表李某托熟人给向宁说情,要求向宁不要给对方立案。被向宁拒绝了,李某心有不甘,又亲自登门拜访,给向宁送了个大红包,结果被向宁狠狠批评教育了一番,连人带物赶出家门。李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找了几个街头小混混骚扰向宁,对向宁进行威胁,扬言不帮忙马上给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向宁却迎难而上,坚持原则,并以最快的速度依法给当事人立了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于是,这个群众眼中“很了不起”的向法官,其实是一分钱存款也没有。

    由于清贫,向宁过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朴素的生活。

    向宁有一件白色文化衫,在与他相识13年的潘玉勤眼中,印象犹为深刻,“那是一件怎样的衣服啊,后背破了无数个洞,向宁穿了很多年,一直都不肯换掉。我和他的关系多年来都不错,后来担心有损法官的形象,终于忍不住给他买了一件新的背心。”据潘玉勤透露,其实向宁多年来身体不太好,妻子又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了治病,全家节衣缩食,“他又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我至今都还记得他接过那件新背心的表情啊……”

    共事多年的陆苍碧,含着热泪回忆,2002年夏的一天,他看到向宁穿着一双塑料凉鞋,鞋带已经断了,但他仍然穿着。“老向,鞋子已经坏了,有损法官形象。如果你实在困难,我帮你买一双。”他小声对向宁说。向宁却一下子脸红了,说:“不用了,我可以自己解决,谢谢。”第二天,陆苍碧就看见向宁穿了一双新的塑料凉鞋,一问才知道是在附近的市场买的,就几元钱。向宁还笑着说:“看,不挺好的吗?物美价廉啊。”那双旧鞋,最后向宁也没扔,他把鞋带剪了,做拖鞋穿。

    所以,向宁一生只穿着制服上班。

    一是向宁最喜欢法官的制服,庄严、神圣;二是那套蓝色的法官制服,是向宁最好的衣服。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他的“美丽人生”令人动容
    人民法官更是他洒尽一生热血的神圣职业

    “做法官是我一生的荣耀,我愿意为这个事业奋斗终生”

    看过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吗?如果你看过,一定会被那位生性乐观,热爱生活,小心翼翼地呵护儿子纯洁幼小心灵的父亲“奎多”所感动吧。向宁就是现实版的“奎多”,他有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年轻时的向宁爱好自行车旅行,参加了捷安特自行车旅游俱乐部,每逢假日就与俱乐部成员骑自行车到南宁附近旅游。几年时间里,向宁去过七百,走过边境,到过龙虎山,马山、上林、北海、钦州等地方也曾出现向宁的身影。

    1992年向宁患上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了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症状,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顽强的向宁并没有悲观失望,除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外,每天坚持早晨跑步成了向宁的主要运动。

    女儿是父亲的希望。向宁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他要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传给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休假、双休日骑着仅有100C的摩托车带着女儿四处看风景。父女俩的身影留在了北海、乐业天坑、大石山区等地方,女儿也从那时起,知道乐观和坚强的真谛。

    当然,向宁最为热爱的,还是人民法官这个职业。

    向宁从未掩饰自己对职业的热爱,他常常说:“做法官是我一生的荣耀,我愿意为这个事业而奋斗终生。”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最残酷的答案。

    2004年12月下旬,向宁被查出了直肠癌。

    如晴天霹雳一般,向宁怎么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49年的人生经历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从脑海里掠过。他想到家中年迈的父亲、贤淑的妻子、懂事的女儿,想到儿时的伙伴、大学的同窗、单位的同事……而想到更多的是他深深热爱的事业。连续几天的辗转反侧,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占据了他的心:人迟早是要死的,生命的长短用时间来计算,而生命的价值却用贡献来计算。即使像流星闪过,也要放出绚丽的光芒。

    住院期间,向宁放不下自己的立案工作,趁着同事们去医院探望他的时候,还一再交代案件情况,再三叮嘱接替的同志不要耽误了一些紧急案件的立案和审理活动。在法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凡法院党总支和支部的集中学习活动,向宁没有缺席过,甚至在他还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听说院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开展,他立即赶回来参加了党组织的活动。就在这一年,他被列为城区第一批先进性教育典型,同时还被评为城区“十佳共产党员”、南宁市“劳动模范”。

    出院后,虽然还要经常回医院治疗,但向宁仍然抽出时间回到立案庭自己所热爱的岗位坐一坐,帮同事们处理一些繁忙的立案工作,同事们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也都可以及时向他请教。他总是随身带着药物,只要身体支撑不住就赶紧咽几片药,同事劝他休息一会,他总是笑着说:“没事,顶顶就过去了。”然后又忘我地投入到群众接访工作中,自己的身体他似乎从没当回事。

    同事们都满怀悲痛地说:“他是为工作累死的!”

    向宁患病住院,牵动着许多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群众的心,一些认识或得到过他帮助的群众,纷纷自发到医院看望慰问他,有的送羊肉给他滋补身体,有的给他送去搜寻到的治癌秘方,有的给他送去补药,还有水果、鲜花……在他去世后,仍然有不少不知情的群众打来电话,送来慰问品。

    一生公仆情,换得百姓心!

    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宁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托起了神圣的法律天平,实践了无悔的人生誓言!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