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宁:为他人点亮明灯
——向宁故事三
2006-04-04 15:13:1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艳学
     编者按:向宁,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审判员,1992年,从事信访立案接待工作。十多年来,向宁同志将信访立案接待作为人民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想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使许多破碎的心灵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许多弱势群众得到及时救助。2005年12月17日,向宁因病走完了他49年的生命历程。我们收集整理出向宁的一些小故事,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怀念这位好法官。

无私资助困难群众

    都安县高岭镇的谭美吉谈起在她无助绝望的时候向宁法官所给她的无私帮助,仍然是感慨万分:“当时我丈夫在五里亭市场被人打死,我去南宁为丈夫索赔,可我一个大门不出的农村妇女,带着三个小孩,举目无亲,找了几个部门都没人管,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要不是碰上好心的向法官,我们只能在街头流浪了。”

    那是2002年12月23日晚8点钟,某行政机关将一家母子四人送到法院门口,跟门卫交待说他们是来为死去的丈夫索赔,便丢下他们离去。接到通知后,向宁顾不上吃饭,就赶到接待室接待他们。经了解,得知谭美吉的丈夫在五里亭市场被人打死,她带着三个孩子从都安县高岭镇到南宁索赔,找了几个部门,但都被拒之门外,而在南宁他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不知道该怎么办。

    向宁一边安慰他们,一边耐心地解释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并告诉他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索赔,一是向法院得起刑事附带民诉讼,但必须等到公诉机关将刑事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诉后,法院才能受理谭一家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是申请用人单位赔偿,但应先经过劳动仲裁。谭美吉经过向宁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指点,才知道如何主张、向谁权利。

    那年,向宁的妻子患乳腺癌,刚住院动手术不久,家里欠下近万元债务,不时他们都是省吃俭用,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但当向宁了解到谭美吉带来的钱已经用完了,她与孩子们已有近十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也没钱回家时,向宁却毫不犹豫地陶钱买了面包糕点给他们吃,并捐了100元钱给他们做回家的路费。当晚,向宁亲自开车将她们母子四人送到了安吉汽车站上车。分手时,谭美吉激动地说:“向法官,你不是我的亲人,但对我们却比亲人还亲。”

    有人知道向宁捐了100元钱给素不相识的当事人后,就问他:“你平常不乱花一分钱,怎么舍不得捐那么多钱给别人呢?”向宁却笑着回答说:“我是很需要钱,但当时他们比我更需要钱。人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候,哪怕是得到一点点的帮助,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支持和安慰,这100块钱给他们,我认为值。”

真情唤醒浪子心

    家住沈阳路56号1栋1楼14号的罗艳菊每每谈起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令她伤心难过,更多的是带着一种自豪和骄傲。儿子的变化实在太大,以前街坊邻里见了直摇头的野蛮浪子,变成了现在人见人夸的孝子。罗艳菊将儿子的这一变化,归功于向宁的真心帮教。

    2003年4月2日上午,向宁接待了憔悴不堪的罗艳菊,她反映儿子李锦阳与她的关系不好,这几天经常动手打她,还在她的床上拉屎拉尿,虽然居委会和派出所曾多次出面协调解决,但儿子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半点收敛,罗艳菊最后不得不把把管教儿子的希望,寄托在充满睿智而又令人敬畏的法官身上。作为负责立案信访的法官,向宁不知调处过多少类似的家庭矛盾纠纷,而这一次,向宁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罗艳菊母子俩的尖锐矛盾,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解决罗艳菊母子的矛盾,难度不小。

    为了充分了解情况,找到罗艳菊母子俩结怨的根源,对症下药进行调解,向宁与罗艳菊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后,当天又亲自走访了罗家所在居委会和邻居,得知罗的儿子李锦阳粗暴对待她的原因,是因为李认为罗母没有尽到抚养他的义务,对她怀恨在心,进行报复。

    第二天,向宁将情况详细地向庭长汇报后,制定了做通李锦阳工作的攻坚方案,然后和庭长一起来到罗家。找到李锦阳,向宁就和他谈起心来,知道他爱读历史,就给他讲述了古人割自己的腿肉给母亲充饥的故事,并将从邻居那里了解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李,让他明白他母亲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都有一颗爱子之心,当时其母对他照顾不周,是由于罗为家庭生计所?g,整天劳碌奔波,为了省下钱给他读书,母亲有病也舍不花钱医治,以致后来落下了病根。这些闻所未闻的事情,让李锦阳第一次了解了母亲,理解了母亲。向宁又找来小学课本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念给李绵阳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绵阳听着听着,扑嗵一声跪了下来:“妈妈,我错怪你了……”母子俩第一次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

    李绵阳从此变成了样,他变得懂事、勤快了,在家里经常帮母亲干家务;有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母亲吃;母亲病了,守在床前照顾……邻居见了,都说是罗艳菊前世修来的福气,而罗艳菊总是会心地一笑:“这福是向法官送的。”

为受伤女孩开绿灯

    厄运的再一次降临,使蔡玲这个小女孩更加感受到向法官的真情关爱,使她对这位一身正气而又慈祥仁爱的法官又多了几分敬佩。

    2003年11月27日上午,蔡玲来法院反映,由于生活所迫,她到本市南铁某美食城打工,在工作中不幸头部受伤,老板谢某却不同意支付医药费。经劳动监察部门仲裁及新闻媒体曝光后,谢某被迫支付了医药费,但却无理扣下她的病历及相关检查资料,给她的后期治疗造成了困难。为此,她曾要求派出所出面协调未果。走投无路之下,小蔡想到了曾经给予她家无私帮助的向法官,于是再次来到了法院。

    听完女孩的反映后,向宁立即带上一名法警来到美食城找到谢某,向其讲明其行为已侵犯了蔡某的权利,劝其归还小蔡的病历及相关资料。但谢某认为他已为蔡玲支付了医疗费,就有权利占有这些材料,坚决不同意归还。在此情况下,小蔡决定起诉谢某,但她只知谢某的姓而不知其名,不符合立案的条件。单靠小蔡的能力,无法取到谢某个人的有关资料。为此,向宁两次到美食城所在的通泰商城查询,查不到;又到南宁市工商局、城北工商分局查询,也查不到;再到五里亭工商管理所查询,才取到相关证据材料。原来谢某以前承包者的名义承包的美食城。向宁根据前承包者的名字再到通泰商城查询,终于查出了谢某的名字。为了查询到这些资料,向宁跑了五趟,走了五个单位,终于使小蔡立上了案。后来,向宁在征得领导的同意后,还为小蔡办理了免交诉讼费手续。这个案件经法院审理后,判决谢某归还小蔡的病历本和相关检查资料,谢某也按判决的规定履行的义务。

帮农民工讨回血汗钱

    从河池市来南宁打工的兰新光、兰永贵,至今仍念念不忘向宁法官帮他们追回血汗钱的事情。每当提起这件事情时,兰新光这个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多亏向法官帮追回了打工钱,要不小孩的书又读不成了。”

    2003年下半年,为了给小孩挣学费,兰新光、兰永贵等三人在别人的介绍下,到南宁某工地给建筑承包商梁某做工,做了一个多月后,梁某就叫他们离开工地,但欠下他们1494元的劳务费一直赖着不给。为了要回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天天到工地找梁某要钱,最后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好心的房东不仅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借了点钱给他们吃饭。12月18日,已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兰新光等三人,在别人的指点下无奈地来到法院求助。得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写诉状,向宁一边耐心地听着他们的陈述,一边作好笔录。帮他们立案后,向宁马上跟随三位民工赶到工地找梁某。久等不见梁某回来,向宁留了一张纸条和一份传唤通知书给梁某的家人,并要梁某的家人转告梁某:诚实守信是生意人的本分,拖欠农民工的血汗钱伤害的不仅是可怜的农民工,同时也伤害自己的名誉,1494元钱对于城里人来说,只不过区区小数,少吃一餐饭,少喝几瓶酒,少抽几包烟,就可以省下来;但对于来自河池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而又很有用的数目,它可以让他们的小孩继续上学,可以买得一头耕牛,可以让他们不再过着有病不治的日子。

    当天晚上,梁某回到住处,得知法院为民工的工钱问题找过他,并且看了向宁留给他的纸条后,他深为法官那种爱民护民的精神所感动,也深为自己的私自利感到惭愧,当晚连夜支付了三全民工的工资。兰新光等三位农民工万万没想到,他们追了那么久分文未得,向法官的一张通知书和一纸留言,竟能让梁某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付清欠款。第二天一大早,兰新光三人捧着到手的血汗钱,欢天喜地的到法院向向宁致谢。

点亮盲人心中的明灯

    在法院吃的那餐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还有那暖烘烘的关心和问候,至今还令盲人何大爷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每当和别人聊天,他总不厌其烦地说起那段让他“心中亮堂堂”的经历。

    那是2002年12月。家住金陵镇的盲人何大爷因为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好心人便提醒他找法院处理解决。但何大爷自从眼睛瞎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村口,更不知道当地还有法庭管这事,就一路问一路摸着走到市区,找到法院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碰巧遇上了正准备关门回家的向宁。见到何大爷是个盲人,行动不便,又没地方休息,为了不让老人久等,向宁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当了解完情况时,已是中午一点多钟,看到何大爷还没吃饭,向宁就买来热气腾腾、香喷可口的饭菜给他吃。由于放心不下让老人一个人走几十公里路回金陵,向宁费尽周折终于联系到老人的一个亲戚来接他。为了不让老人到处乱走,向宁一直陪着老人聊天,直到亲戚来接走老人后才放心地下班回家。

    何大爷回去后不久,法院的法官就上门调处解决了何大爷的问题。但老人听出不是那个曾经热情接待他的法官,一问,才知道这事本该归金陵法庭管辖,那天向宁接待老人后,就将接待材料转给法庭处理,并再三交待法庭工作人员要尽力调处好老人的赡养纠纷,一定要让老人高高兴兴地安度晚年。得知这些情况后,何大爷非常感动,逢人就说法院好,遇到村民就夸那个曾经接待他的法官。但何大爷至今仍不知道,那个让他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法官,就是向宁。

燃起悲观女生活的希望

    2003年3月,一个16岁的女孩背着受伤的母亲到法院向向宁求助。经了解,得知母亲叫蒙玉英,女儿叫蔡玲,她们从贫困山区到南宁打工,母女俩相依为命,靠给人缝衣服过日子,但不幸的是前不久蒙玉英被摩托车撞伤,因司机肇事逃逸,家庭经济困难,伤还未痊愈便被迫出院。

    向宁耐心地听完她们的陈述,仔细地核对有关情况后,亲自为她们写好诉状,办妥了立案手续,并依法给她们办理了缓交诉讼费手续。见到蒙玉英行动不便,向宁又亲自开车送她回家。当踏进蒙玉英的家时,向宁简直惊呆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平房里,摆着一张床,几块砖头垒起来的灶台上支着一个锅,做饭煮菜烧的还是柴火。进一步了解,向宁才知道,由于蒙玉英受伤后不能干活,母女俩失去了经济来源,几个月来她们都是喝稀饭吃咸菜,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蒙玉英为此曾几次动了轻生的念头。

    看到当事人如此困难,向宁同志摸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这笔钱本来是给妻子买药用的,咬咬牙送给了蒙玉瑛。向宁一面安慰她们母女俩,一面鼓励她们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坚定生活的信心,让她们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挺过去了,一切都会变好。

    向宁的关心和鼓励,使她们母女俩亲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真爱和温暖,打消她们悲伤厌世的念头,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分手时,蒙玉瑛发出内心的感慨:“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啊!”过后,蒙玉瑛给法院寄来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向法官不仅无私资助我们,让我们度过生活的难关;向法官更是关心和鼓励我们,让我们抛弃了悲观的念头,燃起了我们重新生活的希望。”

耐心劝导老人

    2001年11月一天上午,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向向法官反映,楼上住户近来在他房顶上钻洞放毒气,致他得病多次住院,对此他已多次向管段居委会和派出所反映都没有结果,要求法院解决纠纷。听起来情况严重,向宁立刻和另一名法官去老人的家核实,结果发现老人反映情况与事实不符。为了摸清事实真相、解决纠纷,向宁同志又去管段居委会了解情况,得知老人平时与邻居关系不是很融洽,因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住院,就猜疑是邻居“放毒”,居委会和派出所多次劝告都无济于事。向宁同志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耐心劝导老人,然后又走访了老人所在单位,希望单位多关照老人的生活。在向法官努力下,老人最终主动息诉。

情系患病少年

    2005年5月13日,第二次来访的丁某情绪激动地向向宁同志反映:其从小就由外婆带大,但近来几个舅舅多次把他赶出家门,如果法官不管,他就不想活了。通过与丁某耐心交流,他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同时向宁还摸清了丁某家庭的基本情况。随后向宁同志即赶到区建五公司丁某的父亲家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得知丁某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近来多次犯病,其与外婆家的关系已经恶化,回父亲家住了一段时间,由于不习惯又回外婆家住了。此事不在法院管辖范围内,但也牵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于是向宁同志设身处地地为丁某父子着想,从精神病人发生意外事件由监护人负责的这个角度做丁某父亲的工作,丁父终于为向宁同志的诚心所感动,答应把儿子接回。事后,向宁同志还多次回访,丁某在其父亲及单位的照顾下精神一直比较稳定。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