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更生,新岁开启。春天,正以其丰沛盎然的生命力,意气风发地迈向一个崭新的开始。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如期而至,开启一场春天的总动员。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奋斗为笔、汗水为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权,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法治根基。全年共审议法律案、决定案40件,通过了其中的26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6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
2024年3月11日下午3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源:视觉中国
维护宪法权威,履行好宪法实施和监督职责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庄重热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此前的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这是常委会落实宪法规定第三次作出有关决定,完善宪法相关规定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切实维护宪法权威与尊严,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
督促纠正处理涉企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督促纠正有关行政处罚设定问题,促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督促纠正涉及民生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2024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列举了年度“法规体检”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受到高度关注。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维护宪法权威——
对所有提请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进行合宪性审查,妥善处理合宪性、涉宪性问题,在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确保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党的主张、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加强备案工作,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1999件,持续推动有关方面将所有行政、监察、司法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认真做好审查纠错工作,对公民、组织提出的5682件审查建议逐一进行研究,提出审查处理意见;全国31个省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全部建成使用,各省级数据库将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乡四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纳入数据库,共计38万多件等。
2024年12月4日,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中宣部、司法部在京举行“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座谈会,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促进宪法全面贯彻实施。
2024年12月4日,广东东莞清溪镇,宪法主题公园。来源:视觉中国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认真组织宪法宣誓活动;召开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40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讲好中国宪法故事,大力弘扬宪法精神。随着宪法走进日常生活、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宪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彰显。
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是新时代新征程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要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改监督法,更好保障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审议代表法修正草案,拟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2024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摄影/马增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制定能源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增值税法,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修订矿产资源法,依法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修改会计法、统计法,进一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审议金融稳定法草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渔业法修订草案等,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快推进民生、社会、文化领域立法,制定学前教育法、学位法,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审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保障人民健康;审议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修订文物保护法,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建设;抓紧推进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审议国家公园法草案、原子能法草案,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安全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推动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修订国防教育法,为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夯实法治基础;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审议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涉外法制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要加强涉外法制建设,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定关税法,审议海商法修订草案和仲裁法修订草案,促进对外贸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修订反洗钱法,健全国家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到更好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立法质量,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坚持改革和法治两翼齐飞,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法工作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充分发挥立法引领、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努力使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无缝对接”,既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又通过更完善的法治保障各领域改革创新,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这是国务院组织法实施40多年来的首次修改,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一个多月后,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对农业技术推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生物安全法3部法律涉及有关部门职能调整的条款进行统筹修改,推动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监察法作为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去年12月,监察法完成首次修改,从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角度,及时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渐进式延迟退休事关亿万人民切身利益,是党中央基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口形势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通过立法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图为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为依法推进海南自贸港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作出了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暂时调整适用计量法有关规定期限的决定,以“法治驱动”为深化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门口,有一座桥梁形状的雕塑,街坊邻居叫它“彩虹桥”。桥柱上写着“江欣苑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桥下写着“搭上立法直通车,让我们一起来说”。
走进江欣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展览区的文化墙摆放着立法联系点信息员的聘书及社区居民提出的立法修改建议被采纳的成果。“这是民主立法在基层的具体体现。”社区党委书记、立法联系点负责人胡明荣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设在社区的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欣苑社区为基层民众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立法、表达诉求、监督执法的重要平台,已发展信息员2000余名,涵盖非遗传承人、快递小哥、志愿者等多方群体,影响延伸到汉阳区、武汉市甚至周边地区。
人大代表在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居民的立法建议。摄影/陈雨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鲜活案例是国家立法机关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体现。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及时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好国家立法“直通车”作用。新增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系点向基层下沉、向边远地区拓展,更贴近民主立法需要。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截至2024年12月,已先后就37件次法律草案、立法规划稿以及备案审查工作征求联系点意见14956条,其中一些意见得到吸收采纳。
做好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一年来,通过中国人大网对21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收到2万余人次提出的6万多条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原汁原味”、“方言土语”的意见建议通过多元渠道反馈给立法机关,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健全法工委发言人机制,常态化及时反馈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基层群众就法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吸收采纳的情况,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积极性,不断增强他们的法治获得感。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保障服务人大代表充分参与立法,既有利于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又能让立法更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服务保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法律案,充分凝聚立法共识;认真研究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时予以积极采纳;加强与代表全过程、多方位沟通联系,邀请代表参加起草、论证、评估、备案审查等各环节立法活动,以及立法技术规范修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等立法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代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民主的智慧在立法进程中持续“闪光”。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夯实人大立法工作民意基础,让国家的每一部法律都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山河锦绣,华章日新。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步伐永不停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上书写更多精彩的立法故事,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点亮更多璀璨的法治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