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主”、“接单人”、发布“任务”、赚取“赏金”……乍一看到这些词汇,是否会以为正在进行一场“剧本杀”?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背后隐藏着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
邹某自幼家境贫寒,在全家的支持下读完了大专。好胜的他不屈服于命运,靠着聪明、勤奋,自学了计算机课程,和朋友雷某一起成立了网络公司,经营软件开发和运营等业务。
那时的邹某和雷某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学成才并创办公司,一时之间被夸作“天才郎”。他们研发出一款APP,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交易平台,买家被称为“悬赏主”,卖家被称为“接单人”,悬赏主在平台上设置“悬赏任务”,接单人接单后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领取“悬赏金”。APP运营方则通过抽取手续费获利。
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开始有一些悬赏主在平台上发布“加群领赏金”等任务,很多接单人反映在群里被诈骗,同时该平台上还存在个人信息被恶意发布的情况。这款APP逐渐变成部分人“引流”实施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
“我和雷某开始创业时面临很多困难,我们对待APP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备至。”回忆起创业历程,邹某满是感慨。
“但是APP的运营效果很不好,流量不大就没有收益。开通会员有免审功能,会员发布的信息我们都不审核。”
为了牟取非法利益,邹某和雷某明知相关实名账户会被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却仍对一些违法悬赏任务放松审核,纵容违法犯罪行为在平台上发生。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二人共审核发布有关违法犯罪信息1万余条,违法所得达8万余元,被收购、租赁的相关实名账户涉及诈骗犯罪20余起。截至案发时,该APP注册用户近30万,共发布任务近20万个。
出于侥幸心理,邹某和雷某追求暴利、以身试法的行为终酿苦果。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于今年4月以二人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向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是江苏法院首例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鼓楼区法院依法随机抽取四名人民陪审员与三名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本案。
“我很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路……”坐在被告人席上的邹某吐露着自己的真心,后悔亲手毁掉了原本昂扬向上的人生剧本。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天才郎”到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他当庭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鼓楼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学生代表旁听了本案庭审。邹某和雷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均无异议,亦未作辩解。由于二被告人具有坦白情节、自愿认罪认罚、主动退赃、自愿履行公益修复责任,法院最终判决邹某、雷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适用缓刑,并处罚金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本案四名人民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思考案情,认真参与庭审,为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一名人民陪审员坚定地说道:“作为人民陪审员,我深知责任重大,每一次庭审、接触当事人,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牢记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完成陪审工作。”
“每次看到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我都痛心不已。平时在社区,我主要负责矛盾调解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就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犯罪可能性降到最低,让更多人过得幸福。”另一位人民陪审员动情地说。
“减少此类案件再次发生,才是办案的要义。这种犯罪反映出社会治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漏洞。”庭审结束后,四名人民陪审员在积极配合法官释法说理的同时,认真思考着如何将裁判效能释放到最大。案件审结后,针对反映出的网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鼓楼区法院坚持惩防并举,向相关部门发出了社会治理的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