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叔,这段时间在这儿生活得还好吗?”
“多谢你们保住了这家养老院,我们这些老头子总算不用搬场了!”
“那么院长对你们照顾得怎么样?”
“哪能勿好(意:怎么会不好)?吃的鱼是伊自己(意:他自己)养的,蔬菜是自己种的,老新鲜的哦。”
这是一起执行案件后的“回访”。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这家养老院了,有些老人也已是熟悉的老面孔了。老人们宛若小孩,兴致勃勃地和我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儿。
而其实,几年前,他们的“家”差点没了……
老人们的“家”被执行了
几年前,我刚入额成为一名员额法官。这个案子是我最初受理的几起案件之一。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一起最普通不过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直到有一天,其中一位申请执行人王老来找我。
“法官,这个案件进展怎么样了?”王老年过七旬,头发早已花白,颤颤巍巍地迈着步伐,但他的声音十分急切,“这些借款都是我的养老钱,我必须要拿回来。”
在接待完他后,我才惊觉案件并非表面那般简单。
这个案件的被执行人是一家养老院,执行过程中发现,这家养老院通过床位出租等方式向老年人借款,在全市范围内涉及民间借贷、委托理财等领域的诉讼、执行案件多达数十起,借款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高达百万余元,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这些钱可都是老人们的养老钱!想到这里,我和法官助理即刻联系养老院的负责人顾某,并迅速前往实地探查。
本以为这样一个债台高筑的养老院应当“摇摇欲坠”,然而这里生活的另一群老人和家属却给了我意外的回答。
“这家养老院照顾得很好的,我们不想让他倒闭。”正在看望父亲的陈先生恳切地对我说,“老爸在这里住得很满意,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养老院不容易。老爸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啊!”
“法官你一定要想想办法,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老人们纷纷向我说道。
顾某也无奈地向我介绍,近年来养老院经营维艰,并非有意拖欠借款,自己也实在没有办法了,但也无法扔下老人们不管。
倘若我在此时强制执行,或许我这个案件申请执行人可能兑现部分胜诉债权,但是养老院大概率会因此破产歇业。
那么,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和他们的家庭怎么办?其他数十位借款的老人又当如何?
如何妥善处理这起案件,让两边的老人都不要受到伤害?我决定从养老院的经营入手。
“活水养鱼”让这潭死水重新焕发生机
是“竭泽而渔”还是“活水养鱼”?为了让这潭池水重新焕发生机,我选择多走一步。
为此,我着手调研当地类似养老机构的经营现状。我先后与顾某走访了几家养老机构,发现这几家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更为惨淡——由于地处郊区,养老机构收费本就不高,加之入住率不足五成,目前仅能勉强维持运营。我一家一家地走访,了解经营详情,询问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
在明晰经营者们的需求后,我联系了属地民政部门,并与之开展座谈调研,向其通报了案件相关情况,同时反映了当地养老机构的困境与诉求。
在会商中,我们提议民政部门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将养老机构纳入扶持范畴;并且,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市场环境,把纾困扶持与激发活力有机融合,切实助力养老机构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提振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信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深入调研并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后,我们向民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发了司法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予以帮扶,帮助养老院渡过难关。
在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后,我们又积极与申请执行人王老沟通,设法做通其思想工作。
起初,王老不太理解我的做法,于是我决定带他前往养老院实地察看,还带他吃了一顿养老院的家常饭。
当他亲眼目睹养老院的老人们有说有笑,也看到了养老院负责人顾某为节省开支,亲自给老人们烧菜、分饭、打扫卫生……最终,王某表示愿意与养老院和解。
“等我之后行动不便,我也住过来吧。”王老说道。
“虽然我们欢迎您,但是也希望您一直健健康康的。”顾某真诚地说道。
目前,养老院正在稳步经营中,也积极履行着还款义务。
“通过一起案件,化解多起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达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我承担起法官的职责之后,这句话通过一系列案件逐渐变得清晰与真实,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社会责任与司法温情。
正如这起案件,可以选择少费些心力,但是我还是想做得更多。只因为我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桩案件,而是帮助化解这起案件背后数十个家庭实实在在的难题。因此,我们采用了“挽救式”的“活水-养鱼-经营-清偿”的执行路径,尽可能减少对这些中小微企业正常经营的不利影响,维持企业一定的经营活力,帮助其逐步恢复清偿能力。这也是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要求,也是发挥司法对中小微企业挽救功能的一次实践。
执行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心里自有一杆秤。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