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首善标准 有力支撑和服务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寇昉
北京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为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和服务。
一、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北京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多、类型全,是全国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专属管辖法院。一是通过司法裁判激励创新创造。坚持以是否有利于激励创新投入、保护创新行为、促进成果转化为标准,妥善审结我国首例药品专利链接诉讼案等典型案件。二是破解技术类案件事实查明难题。创新完善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创设“院士领航”专家智库体系,指派技术调查官参与3771件案件技术事实查明工作。三是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坚持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导向,2023年在26件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多起案件判赔数额超过1000万元。四是通过案件繁简分流将审判资源更多集中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上。对相对简单的商标案件建立速裁机制,对芯片等重点领域技术类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专题调研、专班审理、专家指导、专才培养”办案模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重要专利一审案件平均审判周期压缩到140天,审理效率全球领先。
二、发挥司法裁判规则引领作用,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北京数字经济竞争力居全球前列,2023年北京法院审结涉数字经济案件15794件。一是推动完善数据确权规则。在涉“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中,探索明确“AI绘画”新型智力成果的法律地位。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合作,促进了北京市数据结构性分置产权制度的确立和首批数据资产登记证书颁发。二是推动数据规范流通使用。在涉“刷宝APP”不正当竞争纠纷、涉AI换脸网络侵权责任等案件中,努力促进形成数据可信流通体系,亮明兼顾促进数据规范使用、引导技术向善的司法态度。
三、提升涉外审判工作水平,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近三年北京法院审理涉外案件2.6万件,积极为北京打造国际知识产权诉讼、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提升涉外审判公信力。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加大国际条约和惯例适用力度,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法查明研究中心建立域外法查明合作机制,联合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域外金融法律查明平台建设。二是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审结涉“一带一路”商事案件531件,结案标的总额77.7亿元。积极推进金融审判机制创新,上线运行全国首个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三是营造国际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迭代推出从1.0到6.0版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改革举措,积极参与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四、健全审判机制,打造与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司法人才队伍。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协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在先权利状态不稳定案件源头治理,与市版权局、首都版权协会共建“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在涉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商业秘密侵权案中,向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提出司法建议,为建设数据“监管沙盒”等创新机制提供有益参考。二是创新“法护创新”巡回审判机制。完善“三城一区”全覆盖巡回审判格局,设立巡回法庭8个,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活动200余场。三是坚持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挂牌设立知识产权、互联网、涉外商事等特色审判人才高地,与首都九大院校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全市法院现有知识产权法官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的占78%,入选全国年度十大案件、人民法院案例库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在全国领先。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寇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