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2023-03-17 15:10:4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党的二十大后,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时代背景下,针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堵点,需要我们站在社会治理的高度统筹谋划,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加强沟通联动,铸造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格,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党的领导是建设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多元纠纷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关键要发挥党委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要求我们必须健全完善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基层治理实现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前提在于提高政治站位,革除“管理至上”的固有思想,做好诉源治理与多元调解的有机结合。

  目前,如何最大化发挥街道调解机制作用,更好的实现诉调对接工作效果最大化,成为摆在街道调解工作的现实课题。首先用好街道调解组织及下属社区的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街道调解的信任度,提高有需求的群众选择非诉渠道解纷的自主性。其次对于无法调解或调解不成的案件,街道调解员可以指导原告进行网上立案,同时指导被告办理应诉手续,一并解决立案难和送达难问题,努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人民法院在延伸司法职能的同时,需要探索“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拓宽司法多领域参与,形成前端调解缓冲带,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通过“一线一网一屏幕”实现基层法院与街道调解组织的实时对接,并将其设置在街道、社区的司法服务站,打造架构在数字空间、服务在群众身边的“微型法庭”。人民法院可在“共享法庭”中设置·调解指导、业务培训、旁观庭审、立案咨询、诉讼服务等功能,通过智慧终端开展远程代办,让各街道调解员享受到同驻院人民调解员同质化的实时指导,让人民群众就近在“共享法庭”享受高质量司法服务,实现纠纷化解“一次不用跑”。形成快速有序的纠纷流转机制,完善组织协调,以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为重要抓手,协调各部门多方联动推动诉调对接工作的有序运行。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孙正超)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