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损害了游客合法权益,影响了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整治私设“景点”乱象要常抓不懈。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于今年9月至11月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将对未经许可在一定的场所或区域,违规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开展旅游经营活动的行为进行整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排查。《方案》的出台,是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游客权益的重要举措。
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全国各地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介展示活动,吸引广大群众领略大好河山、感悟文化之美。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下人们追求诗与远方的“新宠”,然而不少地方动不动就把大好河山圈起来开发建设成景区收费,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失衡。为此,各地有关部门要一以贯之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线路,明确旅游景区经营者对景区资源与周围环境的保护义务,严惩以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的不当牟利行为。
要突出旅游的公共属性和公益属性。旅游业作为综合型产业,具有很强的跨行业性,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特点。因此,旅游业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因此,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体现公益性质。但在实践开发利用中,旅游业被更多产业化,偏离了其原本的“事业”属性,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大受限制。景区价格过高、景区服务不好成为游客普遍反映强烈的问题。各地政府在创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突出旅游的公共属性和公益属性,精准掌握游客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更加惬意的旅游环境。
要加大打击私设“景点”的力度。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对照整治范围,全面排查摸底,对辖区内私设“景点”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底数摸清、情况摸准、问题摸透。要开展清理整治工作,根据排查摸底结果,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科学规范整改。要严格执法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工作合力,落实执法责任。要建立长效机制,深入研究私设“景点”问题成因,理顺管理体制,厘清部门职责,优化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景区点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监管部门要严格旅游安全监管职责,设置“黑名单”,倒逼旅游经营者依法依规经营。
要充分发挥旅游巡回法庭作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旅游纠纷。而旅游纠纷往往发生在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实践中,旅游服务合同、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等纠纷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时效性等特点。虽然此类纠纷涉及标的额小、案情也不复杂,但往往纠纷双方抵触情绪大、矛盾容易激化,处置不当不仅影响着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极易造成整个景区旅游秩序的混乱。旅游巡回法庭的及时介入,为旅游纠纷的快速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提供有效途径,对整治私设“景点”问题、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旅游巡回法庭通过巡回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为景区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