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协同创新“牛鼻子”
2022-09-19 11:01:30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郑孟状
 

  日前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并规划部署未来5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以及要落实的7项重点任务。这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在科技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在多年的合作中,由于政策背景、金融财政、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也暴露出一些痛点堵点。

  就合作动力而言,高校和企业都存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的情况。高校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和评价体系,面对企业、行业、产业的研发需求和人才需求,存在着体制机制转变能力不强、制度激励缺乏、利益驱动不足等现实因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存在着单方面投入高、见效慢、收益少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还面临着合作地位不平等、与高校的衔接机制不畅通等问题。

  就合作模式而言,不少合作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融合程度尚浅、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且在规划设计、技术委托、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实现更为紧密的高精尖技术共研、创新平台共建、专利共享、师资人才共用等领域合作。

  就人才应用而言,企业渴望拥有更多的人才,但又面临找不到、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境,人才的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与人才储备,但未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充分释放和高效运用。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实现共赢与创新,还需抓住“牛鼻子”,多措并举。

  要注重协调发展,推动高校和企业相向而行。要强化政府部门的牵头引领作用,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开展项目扶持等措施提高高校和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要积极推动地方主体行业产业与当地高校共建创新联合体,整合创新平台,实现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发;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吸引高校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对于高精尖项目,政府要提供包括资金配套等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措施,提升技术攻关效率。

  要注重人才应用,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重人才优势。要遴选一批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的科研技术导师,利用研究专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项目发展;要择优派驻一批博士生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校创新资源;鼓励高校邀请企业骨干担任学校实践导师和创业导师,鼓励企业以资金投入、平台搭建、项目指导等资源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要注重技术应用,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往往存储着大量的专利技术,要组织高校和专家教授主动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开放专利许可,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要探索分阶段许可等多种定价模式,降低企业技术获取成本;要建立专利展示专区,集中发布开放许可专利信息,为企业精准匹配需求专利。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