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分心驾驶,破解执法难是关键,交通执法电子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破解分心驾驶执法难题的技术钥匙。
记者从北京市交管部门了解到,为有效防范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目前,北京全市1900余个“电子警察”对通过手持方式接打移动电话、收发信息、观看手机视频、操作手机软件,通过车载电子显示屏观看视频节目以及长时间操作车载电子显示屏导航系统等分心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均进行抓拍记录,并纳入执法系统。有分心驾驶行为的驾驶员将被罚200元、驾驶证扣3分。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18年的一项分析报告显示,交通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驾驶中使用手机;诉讼至法院的交通事故中,超过一成案件原因是开车玩手机。
车辆驾驶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驾驶中接听手机,甚至低头玩弄手机、查看信息等行为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出现分心驾驶现象,导致驾驶员反应时间延长,易产生误判、误操作,甚至出现较长时间的盲驾,让车辆处于事实失控的状态。
分心驾驶的危害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2017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时,将其纳入规定予以禁止: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对有上述分心驾驶违法行为的驾驶员,交管部门将依法对其处以200元罚款、驾驶证扣3分。然而,分心驾驶并未因为纳入交通处罚而形成震慑,反而因为手机的普及,驾驶员驾车时各种使用手机的现象特别普遍,以至于2021年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就曾提出更严厉的行政处罚规定。
笔者认为,治理分心驾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违法成本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执法能够落到实位,否则再严的法规都是“纸老虎”。而分心驾驶治理的瓶颈,恰恰就在执法的可操作性。与其他的交通违法行为相比,分心驾驶行为不但更随机,而且更隐蔽,执法介入难、查证难比较突出,这也导致了传统的执法效率低、成本高,难以持续,使得法规约束力不强。
治理分心驾驶,破解执法难是关键,交通执法电子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破解分心驾驶执法难题的技术钥匙。像北京在全市设置了1900余个针对分心驾驶的抓拍监控,同时,还运用数据算法对分心驾驶精准识别并有效取证,大大提高了执法的效率、可靠性,保证了执法管理的常态性,足以让驾驶员不敢轻视。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