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诉前禁止令树立了司法裁判样板
2022-06-09 09:16:5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史洪举
 

  采取诉前禁止令,责令行为人立即停止制造噪声就是按下了环境侵权行为的“停止键”,避免了该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持续恶化。

  王先生一家自2018年12月起,发现其居住的302房中有古怪的吼叫声,内容为“荒山野鬼”,该声音系102房的李先生制造。王先生的女儿为小学生,需居家线上学习,遂向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前禁止令申请。海珠区法院经审查,裁定要求李先生不得通过播放“荒山野鬼”录音等方式制造噪声扰民。

  这一噪声诉前禁止令虽是“吃螃蟹”之举,但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法理支撑,且为妥善平衡各方利益,处理、协调邻里关系,树立了司法裁判样板。

  构建睦邻友好,互惠互利,团结互助,兼顾各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公平合理的相邻关系,无疑既是每个现代居民的理想生活状态,也是司法机关的职责所在。特别对居住在城市商品房的居民来说,虽然对门邻居、上下楼邻居之间未必熟识,却在通行、用水、排水、用电、管线、通风、采光、声音等方面有着谁也无法回避、无法隔断的相邻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关乎到每个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明确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铺设电线、电缆、水管、暖气和燃气管线提供必要便利。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污染防治法则规定,家庭及其成员应当培养形成减少噪声产生的良好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和其他日常活动尽量避免产生噪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互谅互让解决噪声纠纷,共同维护声环境质量。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因此,尽量克制自我,少制造噪声,是构建和谐邻居关系的重要内涵之一。

  以报道所指的“荒山野鬼”声音来说,该声音显然会给绝大多数人带来恐惧心理,令其无法正常休息、生活。而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学生需要居家线上学习,该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大更甚。值得注意的是,经海珠区生态环境局监测,涉案声音在申请人302房内为36分贝,但可清晰听到;由于该噪声并未达到噪声限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的标准,故相关执法部门无法予以处罚。但对于相邻关系而言,噪声属于相对的概念,未必是符合噪声标准的声音才算噪声,只要对邻居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安宁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声,且噪声污染防治法也确立了该原则。

  法院依照申请人的申请,采取诉前禁止令方式,裁定制造噪音的邻居停止侵权的做法,合法合情合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禁止令属于行为保全,即责令行为人作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学习或者考试前的学生来说,及时的诉前禁止令尤为重要,否则,等到耗时几个月的官司胜诉后再发出禁止令的话,损失无法弥补,胜诉的官司也就失去了意义。

  采取诉前禁止令,责令行为人立即停止制造噪声就是按下了环境侵权行为的“停止键”,避免了该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持续恶化。这对各地执法、司法机关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样板,也为公众拿起法律武器守护“安静权”指出了路径。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