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人民法院秉持惠民司法理念,在依法履职的同时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依靠竭诚做好群众工作推进司法惠民,是新时代人民法院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无止境,要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愈加复杂。要准确认识“高”是全方位的高水平发展,“质”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的高质量突破。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方百计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把民生工作做实做细,一项极其重要的职责任务,就是做好做细群众工作,尽量让人民群众舒心并力争达到满意。这就需要人民法院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不懈地去做群众工作;坚决摒弃不愿做、不敢做、不善做群众工作的顽瘴痼疾,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做好做细群众工作。
依靠做好做细群众工作,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在惩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阴阳合同”逃税等违法犯罪过程中,结合执法办案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大力宣传并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用群策群力推进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生活安全问题,用社会主义法治支撑起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依靠做好做细群众工作,提升司法公信力。矛盾纠纷进入法院处置阶段,当事人都会有各自的主张和诉求。要在力克就案办案上下功夫,结合具体案情,系统阐释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依法讲清楚谁是谁非,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梳导动员,以现场解答方式收集群众诉求,了解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多元化调解征求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消弭对立和埋怨情绪,增强纠纷化解的实际效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态度大多来源于对具体案件的处置,要围绕办案主动找当事人多坐坐、多聊聊,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烦心的事有处说,憋屈的话有人听,自然也就舒缓了情绪,理顺了怨气。把诉求和倾听有效结合起来,变成沟通交流的法宝。思想工作做到当事人的心坎上,就能够推进惠民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紧紧依靠做好做细群众工作,更好地维护平安和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社会治理工作中,与其在矛盾爆发后“解疙瘩”,不如预先梳理力避“结疙瘩”。基层群众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虽小,却往往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如果不去及时排解和疏通,就会积少成多、聚小成大,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矛盾或酿成悲剧。群众工作矢志不渝、深入人心,向大家摆摆当今的大好形势,讲讲党和政府惠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夯实平安和谐、铸牢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