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监制的网络电影《按下葫芦起来梨》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上线了。电影讲述了最高人民法院扶贫干部陈向东,来到定点帮扶的河南省宁陵县,在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中,如何发挥自己作为法官的专业优势,调解葫芦商标纠纷,帮扶发展葫芦产业,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智慧,带领广大梨农大力发展电商,解决酥梨滞销难题,最终让广大百姓脱贫致富的点滴故事。
本人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派到宁陵的一名扶贫干部,在观看过程中,不禁热血沸腾。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几年扶贫工作的点滴瞬间,每位人物是那样的亲切,每件故事是那样的熟悉,历历在目,百感交集。回顾我近四年来的扶贫工作,也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每天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在基层历练,在基层学习,在基层成长。“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基层工作要俯下身段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不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没有到实践中去的意识,自然无法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就无法找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拿不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事实证明,干部沉下去拉近的是与群众的感情,转变的是干部的作风,凝聚的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合力。
片名《按下葫芦起来梨》表面听起来诙谐幽默,但其内涵却严肃而又丰富。一是以点带面,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立足于产业扶贫的帮扶方式。在宁陵县倾力帮扶的两个代表性的产业,一个是工艺葫芦,一个是金顶谢花酥梨。影片以工艺葫芦加工为视角,充分展现了宁陵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以酥梨产业发展为视角,全面展示了宁陵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优质农副产品。因此,影片不仅是在讲述扶贫故事,更是在展现宁陵、宣传宁陵、推荐宁陵,由此来提升宁陵的知名度,来增强宁陵特色产品社会美誉度、市场竞争力,以助推宁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以案说法,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致力于司法扶贫的帮扶特色。《按下葫芦起来梨》还喻义了基层工作的琐碎和繁复,张家长李家短,经常就会面临刚按下了“葫芦”,又浮起来“梨”的局面。影片中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扶贫干部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法官的专业知识,为老百姓普法、化解矛盾、解决发展难题,将“法治”贯穿到扶贫工作中,用司法扶贫的“金钥匙”打开了脱贫攻坚的“致富门”,将“法治”贯穿到基层治理中,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治理有效”。看着影片中那些和我日常工作相呼应的情节,我不仅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欣慰,更加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法官的自豪。三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着眼于乡村振兴的帮扶思路。最高人民法院从1995年开始,先后派出13批优秀干部到宁陵、睢县进行帮扶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统筹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帮助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提前高质量完成了中央交办的扶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2020年国庆节刚过,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同志到宁陵、睢县调研指导扶贫工作,要求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有机地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把“两不愁三保障”扶贫举措,全面提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系统机制。
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帮扶干部任重道远。“甲衣未解,再跨征鞍”,作为中央国家机关派到基层的一名帮扶干部,不仅要站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班岗,而且要勇于做好乡村振兴的探路人,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真正的与群众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不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立志做植根于大地的“梨树”,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奋斗诠释青春,服务百姓,增强本领,激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