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2021-04-13 15:04:42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王公龙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创造了脱贫攻坚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向世界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深刻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进一步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既是国际社会的广泛期待,也是中国贡献世界的具体体现。

  讲好中国概念

  从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成就中提炼出带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鲜活概念术语,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领悟中国脱贫攻坚智慧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中国话语。这套话语的基本定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是“一个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任务底线是“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脱真贫”“真脱贫”,总体思路是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基本策略是“坚持精准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要方法是“扶贫”“扶志”“扶智”,基本格局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辅助手段是“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

  这是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智慧,记录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逐梦历程。

  讲好中国经验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一是重视制度支撑。

  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战略规划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工作体系、动员体系和监督体系等。

  对外阐释脱贫攻坚制度,不是建议世界各国照搬照抄中国的制度设计,更不是在全世界推广脱贫事业的中国制度版本,而在于提示那些依然处于贫困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贫困的制度和体制设计。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

  二是依托科学设计。

  摆脱贫困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对症下药。中国的脱贫攻坚包括“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落实“六个精准”才能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从单纯地给钱、给物转向扶志、扶智、扶技。

  讲好中国方法

  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中,不仅有实践经验,还有凝聚中国智慧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工业化支撑,单纯依靠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收入,脱贫效果往往有限,脱贫基础难以巩固。中国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让脱贫攻坚与工业化、现代化相统一,继而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相关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是重点攻坚与协同推进相结合。

  比如,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脱贫攻坚大格局,采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项目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扶贫等多种模式。

  三是发挥自身优势与善用科技手段相结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贫困地区只有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特色产业扶贫的新路,才能为摆脱贫困找到长久之道。电商扶贫通过集产、供、销、购等资源要素于一体,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电商模式摆脱了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等对农产品销售的束缚,架起了偏远地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桥梁。

  讲好大国担当

  大国担当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底气。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人间奇迹,大大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摆脱贫困的信心。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有关国家摆脱贫困的契机。中国建设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给“出门难,运输难”的地区带来通途之便;中国开展产能合作和技术培训,让“用不起,不会用”某些技术设备的国家成为中高端装备的主人,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贫困实践中凝练出的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一融通中外的话语反映了人类摆脱贫困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新时代展现中国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必将对21世纪人类反贫困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