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管理贡院主考官有“妙招”
2020-07-10 09:15:4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永加
 

  又到高考季。如今的考场,各种现代化手段一起上,让作弊者无处藏身。而在一千年前的唐代,也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各种作弊行为。

  那时唐代的科考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省试是一次重要的考试,这直接决定举子们能否进入最后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去考中万众瞩目的状元。所以,唐代对于省试也是非常重视,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防止作弊,特别加强了对主考官的管理,在中唐以后实行了一种新的贡院锁院制度,这可让知贡举们不自由了。

  一锁了之防弊端

  锁闭贡院,就是采取封闭考场的方式,对举人进行考试,限制考官和考生与外界来往,防止考官、考生舞弊的一种制度。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是很得力的防范措施了。唐代礼部贡院锁院制度最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就有了体现。当时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归礼部侍郎专知的时候,设立了锁院制度,并设贡举印。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二月,唐玄宗敕曰:“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这里“阅试”指的就是贡院科举考试,表明礼部贡院阅试之日要严设兵卫,须用“荐棘”围住贡院,查检贡院相关人员的出入,应该是初步具备锁闭贡院的性质了。

  唐代实行锁院制度比较确切的记载是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据《唐遮言》卷二《争解元》载:长庆四年李宗闵知举,李群赴举至京师,“已锁贡院,乃搥院门请引见。公问其所止,答云:‘到京后时,未遑就馆。’合肥(李群)神质環秀,主副为之动容。因曰:‘不为做状头,便可延于吾庐矣。’”这件事说明,礼部贡院在长庆四年以前就实行了锁院制度,说明锁贡院是在贡院开科之前,而且开贡院门需要知贡举主司和副主司共同商议。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礼部侍郎李景让任知贡举,《唐遮言》卷八记载了他的一件事:“以太夫人有疾,报堂请暂省侍,路逢杨虞卿,恳称班图源之屈,班图源因而得第。”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知贡举主司主持考试期间是不准随便出入贡院的,除非有特殊情况,向当班宰相请示,才能离开贡院,正好说明锁院对知贡举主司的出入贡院是有相关管理制度的。

  唐文宗大中元年(847年),兵部侍郎魏扶任知贡举,他入贡院后,曾深有体会地写了一首诗:“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讲今日负前心。”魏扶的这首诗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锁院制度的情形,以及回顾自己当年奋战考场的感受,它不仅成了唐代锁贡院的史料留存,也给了那些奋斗在科考一线的人们以鼓励。

  我的权力我做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了贡院就不准出来,没进贡院就是我做主了,失去自由之前先自由会儿。唐代科举有考试前举子们通过行卷到重要官员和有影响力人物那里活动的惯例。因为礼部贡院实行锁院,一旦知贡举进入贡院后,就不能随便出入,所以在此之前,知贡举要到宰相家探听意见,这也是为了讨好宰相,为自己将来晋升打基础。可见当时的省试也是有空间的。据《唐阙史》卷上《许道敏同年》载:“贡士许道敏,随乡荐之初,获知于时相。是冬主文者将莅事于贡院,谒于相门。丞相大称其文学精臻,宜在公选,主文加简揖额而去。”这里说的许道敏虽然得到了宰相的赞许,但是这年他仍未能及第。直到二十年后,唐文宗大中六年(852年)许道敏才进士及第,才得知二十年前即大和六年(832年)冬贡院主司入贡院前曾谒见了宰相,说明当时许道敏不是宰相心中的人选。据《玉泉子》载,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王起知举,问德裕所欲,答:‘安问所欲?如卢肇、丁棱、姚鹄,岂可不与及第耶?’起于是依次而放。”这里的王起当时任兵部尚书,后来当到宰相,他在兼任知贡举时,尚且需要到宰相李德裕家里去请示,而李德裕一一告知了自己心中的人选。王起进入贡院后,就是按照宰相的安排来逐一予以录取的。其中卢肇中了状元,丁棱、姚鹄中了进士。

  还有偶然巧合,举子投准了门子。《玉泉子》中还载:“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末,知贡举考官还未确定,进士牛庶锡累举不第,遂以所习作品投刺到礼部尚书萧昕那里。萧昕因独居无聊,见有举子求谒,非常高兴,便与之亲切交谈,问牛庶锡:‘外议何人当知举?’庶锡恭维萧昕曰:‘尚书至公为心,必更屈领一岁。’萧昕听了非常高兴,便推辞说:‘必不见命,若尔,君即状头也。’牛庶锡正要答谢萧昕,忽闻圣旨到,曰:‘尚书知举。’萧昕遽起,牛庶锡复再拜曰:‘尚书适已赐许,皇天后土,实闻斯言。’”这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牛庶锡的好运来了。后来,萧昕果然遵守承诺,次年,牛庶锡状头及第,也就是中了状元。

  也有知贡举主司在入闱之前微服私访的,亲自调查举子的声望寻找人选。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礼部侍郎杜黄裳任知贡举,“闻尹枢时名藉藉,乃微服访之。问场中名士,枢唯唯。黄裳乃俱告曰:‘某即今年主司也,受命久矣,唯得一人,其他相烦指列。’枢耸然谢曰:‘既辱下问,敢有所隐!’即言子弟崔元略,孤寒有林藻、令狐楚熟人,黄裳大喜。”这是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们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都会为国尽心,选出国家可用之才。

  明察秋毫破大案

  唐代知贡举任命后,规定在其入贡院前,是不允许举子接触他们的,但也有个例,遇到清明的好官也会因祸得福。据《太平广记》载,唐穆宗元和七年(812年),朝廷以兵部侍郎许孟容知贡举,进士李固言向人探听科场事宜,有人因妒忌李固言的才学,为了陷害李固言,便故意暗示让李固言去投谒知贡举主司许孟容。岂料正直的许孟容非常欣赏李固言的行卷,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便对侍从说:“举人不合相见(主司),必有嫉才者。”于是许孟容派人追查此事,李固言这才道出了真相。当年李固言被许孟容录取为榜首,那些教唆者却落榜了,显然许孟容是个好官,才能做出如此正义举动。

  关于锁院制度的落实,是由御史台来执行锁院任务的,并负责监督贡院锁院时期主司和举子的违纪行为,其中,他们联合知贡举,曾查获了一起假冒堂印,试图让举人及第的大案。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载:“大中九年(855年)三月,御史台据正月八日礼部贡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等三人伪造堂印、堂帖,兼黄续之伪著绯衫,将伪帖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胡简、党赞等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据勘黄续之等罪款,具招造伪,所许钱未曾入手,便事败。奉敕并准法处死。主司以自获奸人,并放。”

  这起假冒案件发生在唐宣宗李忱即位的第九年,这个李忱非常重视科举,经常微服私访,以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议论。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李忱还对科举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规定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中选。同样,李忱对违犯科举制度,弄虚作假的人也毫不留情地严厉惩罚。这起案件发生后,李忱非常重视,当即下诏将主管考试的官员分别处以降职、免职和罚俸禄等处分,全部取消已经被录取的10人的资格,并将伪造印件和贪污受贿的官员黄续之等人依法处死。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现象。

  这起科场案中持有伪造中书门下省堂印的“堂帖”,并穿着绯衫的虞蒸等三人的伪造案,可谓胆大包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竟然敢假冒闯关,好在被礼部贡院知贡举识破,说明当时锁院制度执行得比较严格,具有很高的防范手段和措施。御史台监督出入锁院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定,在锁院期间出入贡院者必须要“堂帖”,“堂帖”,必须钤有中书门下省的堂印。才使案件得以及时告破处理,维护了考场秩序。

  唐代锁院制度的确立,对防范举人舞弊,监督考场纪律,保证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地进行,及有效地选拔社会各阶层中的英彦,都起到了积极的制度保障作用,也是科举史上的一大进步。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