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机关肩负着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把过硬队伍建设作为永恒命题。随着司法改革的纵深推进,法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但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第一,理念引领,强化初心使命。人民法官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公平正义使命。法官的荣誉不止在于办大案、办要案,更在于将自己手上的每一件案件都办成精品,实打实地回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实际上,在为司法事业添砖加瓦的过程中,有许多平凡、琐碎、微小的工作,工作量大、情节类似,占据了基层法官的绝大多数精力和时间。在这种忙忙碌碌的状态中,尤其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怀揣群众,明白自己为谁奋斗,以什么为准绳,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才不至于由忙碌变为盲目。
第二,科技助力,释放工作产能。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使智慧法院建设更加符合一线法官工作的需求,以智能技术优化、再造审判流程,通过诉讼信息公示、便捷简便当事人获取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减少法官及审判团队不必要的工作量,使其聚焦于审判事务本身,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加大对案例的研究,形成较为全面的类案推送制度,促进法官共同体审判经验的积累、共享和运用,减少法官单兵作战的现状,智能化协助法官工作,提高司法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审判的公平正义。
第三,专业锻造,提升司法能力。加大对法官专业能力提升的投入,形成多层次、全覆盖、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建立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必选课程+自选清单”的课程设计方式,及时吸纳法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规范法官会议议事规则,发挥法官会议在加大对疑难复杂案件、重大敏感案件、长期未结案件等的研究、讨论,形成有益的规范化的指引,打造法官的“智慧锦囊”。加大对初任法官在法庭审理、文书撰写、与当事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指导,减少“小马过河”式的主观臆断,加速初任法官的成长。
第四,诉源治理,共建多元体系。法院应当积极充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统筹者、协调者,坚定依靠地方党委、政府,不断推进诉源治理深化细化,搭建矛盾分层过滤体系,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多元化解机制,坚持社会参与全面联动机制,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动员社会大众参与诉调对接,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衔接,凝聚社会大众力量、培养社会解纷组织的“造血”功能,为纠纷提供多条解决路径;加大矛盾预防力度,增强普法宣传力度,精选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力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向广大群众展示案例所涉及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问题,使群众知法懂法,主动参与到法治社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