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声音

——甘肃玛曲县法院加强双语审判满足民族地区司法需求
2019-07-22 08:52:0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潘静 虎文心
 

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法院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唯一的纯牧业县,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达3700米。这里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冷季长达三百余天。全县常住人口5.8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法治观念淡薄一度成为它的标签。为给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多年来,在一批致力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先驱们的大力推动之下,以玛曲为代表的甘肃藏区双语法官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双语审判终于在黄河首曲这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落地生花。
   6月26日,金莲花铺满了西梅朵塘的整个草滩,绵延数十公里一片金光灿灿。花海中,一起久拖未决的民事纠纷案在甘肃省玛曲县人民法院车载法庭开庭审理。因为原、被告都是当地藏族,玛曲法院精通汉藏双语的达热吉法官全程用藏语主持庭审,庭审实况经车载法庭实时传送到了50公里外的玛曲法院,这桩拖了多年的案子终于有了结果。
   传承与发展的火种
   哒哒的马蹄踏过泥泞的路面,扎西当周稳坐在颠簸的马背上,向玛曲县城走来。
   “扎西法官,可回来啦!这次怎么去了这么久?快半个月了吧!”有热情的藏民打马上前问候。
   “是啊,有个案件当事人搬迁去了冬季牧场,可让我们好找。”扎西当周笑着用藏语和老乡们寒暄。
   远处,三间上了年头的低矮平房已依稀可见,那里是玛曲法院的办公场所,也是扎西当周的家。那里,他年幼的儿子才让正在翘首盼父归来……
   岁月好似黄河之水奔腾不息。
   曾经的三间平房早已被现代化的法院大楼所取代,曾经的双语法官也有了接班人——当年总在等候他办案归来的孩子才让接过父亲的马鞭,成为玛曲法院11名精通汉藏双语的员额法官中的一员。
   “自1955年建院以来,从认法到识法,再到懂法、遵法,当地牧民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以前总是重调厌诉,依靠民间权威的调解来化解纠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法院的判决最为公正,甚至有当事人对民间调解不服又来法院上诉,是双语审判拉近了法官与牧民之间的距离。”说到这里,才让指指窗外:“你看,从早上上班以来,来法院咨询问题的牧民就络绎不绝,这就是双语审判带来的巨大改变。”
   玛曲法院大楼内特别布置了以牧民家庭装修风格为主的家事审判法庭,各楼层分别打造了汉藏双文的党建廉政、法律谚语、家风家训文化墙,让当事人一进法院就感受到亲切、舒适的诉讼环境。
   玛曲下辖的上百个自然村中有40%还未通公路,一些牧民居住在草原深处,只有依靠马匹才能到达。因此,送达法律文书是双语法官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当年我父亲骑马下乡,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一路进山穿河、风餐露宿,落下一身的病痛。相比起来,现在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万仓草原深处,帐篷主人热情地牵过才让法官的马绳。在听完才让用藏语详细解释了判决书内容后,这位憨厚的藏族小伙用一迭声的“挂证切”(谢谢)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之后,才让还需要骑大约半小时的马才能返回下车点。
   玛曲法院始终坚持“但凡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一律送达双语法律文书,一律使用双语接待、调解、开庭、宣判”的原则,通过庭审、判后答疑,将专业法律术语翻译成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让其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切实推进法律在牧区的宣传和使用。2018年,累计深入牧区帐圈315人次,解决处理矛盾纠纷150次,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单1.5万份,使用双语开庭审理案件98件,达当年收案数的48.7%。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炒熟的青稞面冲入滚汤的茶水,酥油随着温度升高散发着浓郁的异香,牧民贡布用黝黑的大手将之混合后弄成两指粗细的面团,一份传统的藏式糌粑就做好了。贡布一边吃着糌粑,一边掏出手机,熟门熟路地点击玛曲法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庭审直播页面,为一段点击率高达100万+的视频贡献了新的数据。视频中,玛曲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德吉草全程熟练运用双语主持审理一起故意伤害、非法持有枪支案,充分保障了诉讼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和义务。
   受特殊地域人文环境的制约,玛曲法院工作直接面临着群众诉讼难、服务半径大、办案成本高、审判执行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流动的“马背法庭”“帐篷法庭”等曾经是他们服务基层的最原始的方式之一。
   2014年8月,全国法院信息化现场会议在甘肃成功召开。随后,包括玛曲法院在内的甘肃省三级法院信息化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智慧法院”建设开始为最偏远的牧民群众提供智能化服务。
   至此,玛曲乃至整个甘南藏区跟世界的距离又缩小了一大步。
   谈及这场庭审直播点击率破百万的奥秘,玛曲法院的“翻译官”达热吉表示,“法律术语翻译不规范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开展翻译工作的拦路虎。2015年以来,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双语法律培训教材,全省政法系统也多次组织举办双语培训班,为我们做好庭审同步翻译和法律文书翻译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类似这样的双语庭审直播,牧民群众能听得懂、看得明白,当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玛曲法院加大微信公众平台汉藏双文信息推广力度,通过双语庭审直播让少数民族群众见证司法、参与司法进而信赖司法。截至6月25日,已开展庭审网络直播79次,观看量达274.45万人次。严格双语法律文书上网程序,已累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传藏文版裁判文书276份,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加快建设网上预约立案、电子签章等系统,促进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
   “智慧法院的成功建设使审判执行工作如虎添翼,不仅减轻了办案法官的工作压力,也为案件当事人提供了便利、减轻了诉累。最让人欣慰的是,牧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多了一份信赖!”说起信息化建设带给法院庭审工作的变化,玛曲法院副院长加布老感慨万端。
   文化与实践的结合
   走在这条民族法制建设之路上的当然不止玛曲法院。
   6月29日,在距离玛曲268公里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一场有关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与司法实践的研讨会正在举行,80余名国内部分知名院校及法检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民族法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研究出台一系列举措,有效加强了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历时四年先后编译了35部汉藏双语教材;发挥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的“摇篮”作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余期,培训人员1.7万人次,其中培训汉藏双语法律人才900余人。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而今,嫣红似火的石榴花冠正在孕育着最紧密而甘甜的果实。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