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经理伙同他人虚构高息储蓄产品,骗走储户巨额存款后大肆挥霍,储户要求兑付存款,遭到银行拒绝——
谁为被骗的存款埋单?
2014-03-21 09:14:3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何靖
存款也有风险——假如这家银行的客户经理是个骗子,你就要特别小心了!五年前,上海一家银行的储户俞建水就遭遇到这样的事。
高额利息原来是个陷阱
俞建水与徐某同住在杭州的一个小区。2008年4月,徐某对俞建水说,可以介绍上海一家银行的领导给他,并帮他到上海发展。有这样的好事,俞建水当然求之不得。同年5月上旬,徐某将中国工商银行鞍山路支行的客户经理陈某介绍给俞建水,称陈某马上就要做行长了。在交谈中,徐某谎称该行有一款年息高达16%的一年期定期储蓄产品,诱骗原告俞建水前往该行存款。
5月14日,俞建水来到这家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在办理过程中,陈某偷偷代原告开通了网上银行并领取了U盾,却仅将一张银行卡及一本加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印章的理财金账户活期对账簿交由原告。次日,俞建水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该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同月14日,原告与陈某、徐某签订一份委托书,约定由俞建水存入被告工行杨浦支行2500万元,期限一年,不提前支取,不转移,不挂失。陈某以银行委托代理人的名义在该合同上签字,并利用职务之便,在合同上偷盖了工行杨浦支行的业务章。当日,原告将2091万元存入上述账户,徐某则将承诺的所谓高额息差409万元转入该账户。当日下午,徐某即利用冒领的U盾登录网上银行,将2500万元转账支取后,支付陈某75万元,其余款项被其个人挥霍。
2011年2月,徐某、陈某等人因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五年。
储户要求兑付存款被拒绝
2009年5月,俞建水来到鞍山路支行,要求银行兑付到期存单,但是却遭到了拒绝。
鞍山路支行认为,虽然陈某是鞍山路支行的客户经理,但是他无权办理开户手续,是俞建水自行委托陈某办理,银行不应承担责任。
俞建水又拿着委托代理合同找到杨浦支行,杨浦支行对委托合同上印章的真实性表示否定。
几经交涉无果,俞建水遂将鞍山路支行和杨浦支行起诉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兑付其存款本金2500万元及相应利息。
银行被判照单支付本息
杨浦法院经审理,判令两被告返还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万元及相应利息。两被告不服,提起上诉。
2013年2月2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二审认为,相对于普通储户而言,银行更有条件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实施的犯罪,故银行应当制定完善的业务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尽可能避免风险,确保储户的存款安全,维护储户的合法权益。但是,如储户事先明知可能发生不法侵害却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或故意违反储蓄机构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而导致其财产受损,且该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则储户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陈某身为银行工作人员,却勾结犯罪分子徐某,利用工作便利,违反存款操作流程,擅自为原告开立网上银行,并领取U盾交由徐某,导致涉案款项被骗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在工作人员管理、营业场所管理以及存款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过错,且该过错与存款被骗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俞建水虽然受案外人虚构的高额报酬所诱惑而去工行鞍山路支行处开户、存款,但只要工行鞍山路支行与俞建水均按照规定的开户流程办理开户业务,案外人徐某就无法获取与俞建水账户相关联的U盾,更无法在俞建水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其账户将资金转至他人账户。故俞建水的存款目的与存款被骗取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且,俞建水于存款前,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系争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查询确认上述款项确实已存入其账户后才向该账户存入2091万元;存款后,俞建水亦始终妥善保管存折,显然其已尽合理注意义务。因此,俞建水与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储蓄存款合同关系合法有效,银行应当承担向原告返还存款本息的责任。
原告账户所存入的2500万元中409万元系犯罪分子存入,属于为骗取原告账户控制权而支付的高额利息,故两被告返还存款本金时应予扣除,并应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相应利息。在储蓄存款合同关系中,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后,资金所有权即归属于银行,储户则享有依据储蓄存款合同向银行主张本息的债权。因此,犯罪分子利用储户账户控制权骗划资金后,追赃所得的资金款项所有权应当归属银行。俞建水未领取追赃款的行为并不影响其依据储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向两被告主张债权。据此,法院判令两被告返还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万元及相应利息。
■点 评■
判决对规范银行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杨路说,近年来,储户的银行存款被犯罪分子通过内外勾结等方式诈骗而致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此案是一起因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以高息揽储业务引诱储户与银行建立储蓄存款合同关系,进而骗划存款资金,引发银行与储户之间储蓄存款合同纠纷的典型案例。
杨路说,这起案件审理的关键在于银行与储户对存款被骗导致的损失是否具有过错,以及如何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法院结合储蓄存款合同的性质特点、货币资金所有权的变动、银行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以及原告过错与损失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认定银行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储户的存款本金及利息损失承担全部责任,较好地维护了储户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促进银行规范交易流程、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此案的判决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司法判决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导向作用。
高额利息原来是个陷阱
俞建水与徐某同住在杭州的一个小区。2008年4月,徐某对俞建水说,可以介绍上海一家银行的领导给他,并帮他到上海发展。有这样的好事,俞建水当然求之不得。同年5月上旬,徐某将中国工商银行鞍山路支行的客户经理陈某介绍给俞建水,称陈某马上就要做行长了。在交谈中,徐某谎称该行有一款年息高达16%的一年期定期储蓄产品,诱骗原告俞建水前往该行存款。
5月14日,俞建水来到这家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在办理过程中,陈某偷偷代原告开通了网上银行并领取了U盾,却仅将一张银行卡及一本加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印章的理财金账户活期对账簿交由原告。次日,俞建水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该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同月14日,原告与陈某、徐某签订一份委托书,约定由俞建水存入被告工行杨浦支行2500万元,期限一年,不提前支取,不转移,不挂失。陈某以银行委托代理人的名义在该合同上签字,并利用职务之便,在合同上偷盖了工行杨浦支行的业务章。当日,原告将2091万元存入上述账户,徐某则将承诺的所谓高额息差409万元转入该账户。当日下午,徐某即利用冒领的U盾登录网上银行,将2500万元转账支取后,支付陈某75万元,其余款项被其个人挥霍。
2011年2月,徐某、陈某等人因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五年。
储户要求兑付存款被拒绝
2009年5月,俞建水来到鞍山路支行,要求银行兑付到期存单,但是却遭到了拒绝。
鞍山路支行认为,虽然陈某是鞍山路支行的客户经理,但是他无权办理开户手续,是俞建水自行委托陈某办理,银行不应承担责任。
俞建水又拿着委托代理合同找到杨浦支行,杨浦支行对委托合同上印章的真实性表示否定。
几经交涉无果,俞建水遂将鞍山路支行和杨浦支行起诉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兑付其存款本金2500万元及相应利息。
银行被判照单支付本息
杨浦法院经审理,判令两被告返还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万元及相应利息。两被告不服,提起上诉。
2013年2月2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二审认为,相对于普通储户而言,银行更有条件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实施的犯罪,故银行应当制定完善的业务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尽可能避免风险,确保储户的存款安全,维护储户的合法权益。但是,如储户事先明知可能发生不法侵害却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或故意违反储蓄机构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而导致其财产受损,且该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则储户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陈某身为银行工作人员,却勾结犯罪分子徐某,利用工作便利,违反存款操作流程,擅自为原告开立网上银行,并领取U盾交由徐某,导致涉案款项被骗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在工作人员管理、营业场所管理以及存款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过错,且该过错与存款被骗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俞建水虽然受案外人虚构的高额报酬所诱惑而去工行鞍山路支行处开户、存款,但只要工行鞍山路支行与俞建水均按照规定的开户流程办理开户业务,案外人徐某就无法获取与俞建水账户相关联的U盾,更无法在俞建水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其账户将资金转至他人账户。故俞建水的存款目的与存款被骗取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且,俞建水于存款前,在自动存款机和银行柜面分别向系争账户存入200元及500元,查询确认上述款项确实已存入其账户后才向该账户存入2091万元;存款后,俞建水亦始终妥善保管存折,显然其已尽合理注意义务。因此,俞建水与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储蓄存款合同关系合法有效,银行应当承担向原告返还存款本息的责任。
原告账户所存入的2500万元中409万元系犯罪分子存入,属于为骗取原告账户控制权而支付的高额利息,故两被告返还存款本金时应予扣除,并应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相应利息。在储蓄存款合同关系中,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后,资金所有权即归属于银行,储户则享有依据储蓄存款合同向银行主张本息的债权。因此,犯罪分子利用储户账户控制权骗划资金后,追赃所得的资金款项所有权应当归属银行。俞建水未领取追赃款的行为并不影响其依据储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向两被告主张债权。据此,法院判令两被告返还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万元及相应利息。
■点 评■
判决对规范银行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杨路说,近年来,储户的银行存款被犯罪分子通过内外勾结等方式诈骗而致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此案是一起因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以高息揽储业务引诱储户与银行建立储蓄存款合同关系,进而骗划存款资金,引发银行与储户之间储蓄存款合同纠纷的典型案例。
杨路说,这起案件审理的关键在于银行与储户对存款被骗导致的损失是否具有过错,以及如何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责任。法院结合储蓄存款合同的性质特点、货币资金所有权的变动、银行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以及原告过错与损失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认定银行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储户的存款本金及利息损失承担全部责任,较好地维护了储户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促进银行规范交易流程、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此案的判决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司法判决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