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动:群策群力有协同
——潍坊法院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系列报道之三
2009-05-18 08:37:0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吕坤良 肖春燕
  一个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必须有一种协同作用的关系,这个系统才能顺畅运转并发挥效能。

  潍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解维俊说,潍坊法院推动建立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就是“整合资源,聚掌成拳”,要达到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功效。

  齐抓共管的格局

  纠纷是麻烦事,解决纠纷更是麻烦事,谁愿意去多揽事?

  在潍坊法院采访,刚开始我们就疑惑:法院有什么条件去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这样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社会系统工程?

  “党委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应当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构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各方共建和共享的过程。”以张爱云为“班长”的潍坊中院党组一开始形成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路时,就找准了这个机制的政治方向。

  在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潍坊中院始终坚持重要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尤其是向党委及时汇报工作情况,由党委作出决策,争取党委、政府协调推动建立相关制度、出台具体措施,法院在职责范围之内抓好落实。

  于是,我们在潍坊的两级法院看到了两级党委、政法委下发、转发的各种文件的一些汇编,这些文件涵盖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从建立到完善再到深化的整个过程。

  在潍坊法院推动建立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有一种“联席工作机制”,就是在党委、政府牵头下,加强与公安、工商、民政、国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综治成员单位定期研究社会矛盾动态,对涉及企业破产、城市规划、土地征用等社会影响较大、群众给予关注的群体纠纷或集团诉讼,共同“会诊”,制订排查和解决方案,超前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去年,潍坊全市法院共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协调会169次,提出法律预案45件,避免了因矛盾激化而产生群体性事件。

  2008年3月,寿光市圣城街道南关社区因两委换届等原因,所属建材市场的租赁合同没有完善,126个租赁经营户没有按时交纳租赁费,居委会拟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

  居委会所在的城郊法庭知悉情况后,及时建议街道党委成立专门纠纷解决小组对纠纷先行介入调处,促使40个租赁户与居委会自行解决了纠纷。其余86起纠纷起诉后,又在工商局等有关联动单位的配合下,庭前解决纠纷33起。庭审中,法院主动邀请个体工商户协会的人民调解员协助,又先后调解结案30起,剩余的调处不成的案件也在判决后仅一天的时间内就执结完毕。

  就这样,以法院为枢纽,通过在诉前、庭前、庭审、判后各个环节与党委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这宗单纯通过诉讼手段很难化解的群体性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绝大多数矛盾纠纷不涉及根本利益,能够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得以化解,潍坊法院推动建立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效果比较好。但是,这个机制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光依靠法院与不依靠法院都不行。”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本跃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作为法院的监督机关,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曾组织了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活动,前不久还专题审议法院的报告,对完善、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多元解决的合力

  2008年,潍坊全市有11700多起纠纷化解在诉前,这是如何做到的?

  就因为潍坊法院摒弃了“单兵作战”的观念,找准了法院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动者的职能定位,探索出了一条参与主体多元、解纷途径多样的开放式解决纠纷模式。

  2007年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来,潍坊法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在内引外联方面下功夫,加强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沟通,充分借助各类解决纠纷的诉外力量,实现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有效衔接、有效配合,形成了组合优势,使大量纠纷多渠道地予以分流和“滤化”。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数据——

  去年法院共委托工会、妇联、消协等部门调处纠纷1467件,邀请基层调解组织负责人参与诉讼调解3200多件次;

  去年法院共评阅人民调解文书479份,提出建议21项58条,对676万份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了司法确认;

  去年法院共向720个村委会(居委会)或社区提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例3万余份,向劳动保障、卫生、交警等行政部门提供典型案例7200余份;

  去年全市416名人民陪审员除参加审理案件3146件,还对身边发生的1660起矛盾纠纷进行了调解疏导;

  去年法院对已经成诉的相关案件,主动吸纳劳动、卫生、质检等行政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与案件调解处理150件(次);

  去年全市法院通过律师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案件达9300件;

  还可以举出更多的去年的这种数据……

  一个更打眼的数据是:2008年,潍坊全市基层组织调解纠纷32525起,同比增长8.3%。

  不要小瞧这个8.3%!这可是在2007年全市基层组织调解纠纷28978起,同比增长64.3%的基础上又同比增长的8.3%。

  这才有了2008年有11700多起纠纷化解在诉前!

  这就是潍坊法院推动建立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和生命力!

  所以,寒亭区工会主席刘好君在介绍这个机制时,连说了三个“喜欢”——

  “工会在法院的支持下,职能作用得到发挥,公信力提高了,工会当然喜欢;职工们有问题在工会就能解决,不用跑法院了,效果也好,职工们当然喜欢;企业主是最不愿跑法院的,有纠纷在工会就能解决,他们自然也喜欢。”

  前拓后延的链条

  “如今法官进了咱社区,有什么法律问题及时跟他们联系,很多小矛盾小纠纷不出社区就解决掉了。”在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热心的调解员丁大妈向我们讲起了法官进社区之后的新变化。

  丁大妈向我们介绍说,苇湾社区是潍坊市最大的纯居民社区,共有居民楼127座,居民4859户共1.8万人,每座楼的楼长都是调解员、信息员。因为对社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在驻社区法官的指导下,一般的小矛盾、小纠纷都能在她们的说和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法官定期对我们调解员进行法律和调解培训,还发了典型案例小册子。现在,对一些相邻关系、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这类社区常见的纠纷,我自己就能调解解决,不用再麻烦法官了。”丁大妈还自豪地向我们讲起了她自己调解的一起纠纷:

  苇湾社区有两户居民为争抢楼前养花空地发生了口角,坚持自家楼前的空地就是自己的,扬言要去打官司。“我就对他们说,楼前空地是小区居民共同所有,不是在你家楼前就是你的,就是官司打到法院,法官也会这么判。别管谁种的花草,他能看见,你也能看见,最终美化的是我们共同的环境,有什么不好?”最终,争抢花地的人握手言和。

  奎文区法院院长李建文说:“这些‘老大妈’们的功能法庭代替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到法庭更有利于当事人双方矛盾的真正化解。”正因为此,苇湾社区已连续三年民事诉讼为零。

  为有效拓宽司法保障职能,拉长司法服务“链条”,潍坊两级法院广泛开展法官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五进”活动,深入矛盾集中部位,走近各类解纷主体,把司法功能向诉前拓展、向判后延伸,把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网络织得更加严密——

  他们在城区居委会设立“法官联系点”,去年全市法院44处法官联系点指导解决基层矛盾纠纷1020件,组织法律宣传218场次,成功预防“民转刑”案件121件;

  他们在437个行政村设立了固定“巡回审理点”,去年共巡回审理案件2600起,提供诉讼指导材料3万余份;

  他们广泛开展“司法服务企业、助推经济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高密法院倡导成立的“企业法律服务协会”仅去年就协调处理企业之间、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纠纷47件;

  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相关的行政机关介入调解,青州法院就依托“进一个门,办一切事”的“市人民办事中心”,引导74个具有行政职能的部门化解了大量行政争议;

  他们选派170名法官在全市360所中小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去年共在117所中小学组织“法律讲堂”或模拟开庭180场次,培养了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

  司法服务的链条拉长了,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拓宽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也带动起整个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运转。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