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8-04-14 09:23:2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怀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人民法院整体工作中,执行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执行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法院的地位和执行法官的形象,促进执行工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制尊严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均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法院执行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执行文化而言,我认为,应当具备四个要素,打造五个载体,注意六个问题。
一、应具备四个要素
一是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举止得体、着装规范、待人接物等方面。日常工作中,执行人员需要时时接待当事人,也经常需要外出执行,在做当事人的思想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自身的外在行为素养,甚至在采取执行措施和强制措施过程中,也不能动粗,把始终坚持依法执行、文明执行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
二是语言文化。执行法官在执行过程中,要讲求执行语言艺术,做到和颜悦色,不语气生硬,既要讲法言法语,又要入情入理、通俗易懂。执行工作离不开强制力的保障,但强制必然加大执行成本的投入,甚至容易激化矛盾、增加信访、影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换位思考、沟通协调及平等、恰当的语言交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语言粗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则容易导致矛盾加剧,甚至让当事人对执行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实践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某一个案件,由不同的人执行,有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使有时出现相同的结果,当事人对承办人的评价也常常不一致,有的褒有的贬,有的甚至产生牢骚和怨恨情绪。破解这一问题,语言因素不能不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精神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学习的氛围,调研的氛围,廉洁的氛围,团结和谐的氛围,典型带动的氛围,遵守法律制度和公序良俗的氛围,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努力工作的氛围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执行人员的文化品位、人文涵养和理论素养。
四是物质文化。打造良好的办公秩序、整洁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车辆装备,还要利用执行网络这一平台,创建富有中心城区法院的执行工作网络文化。
二、应打造五个载体
一是形象载体,即人的因素。执行人员要人人身上体现执行文化,尤其要通过自身人格、修养的塑造及教育培训、考察学习等手段,着力提升执行人员的素养,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
二是物质载体,即物的因素。如搞好执行文化设施建设、办好执行文化展览等,打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氛围。
三是媒体载体,即新闻媒介的因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形成良好的执行舆论氛围,赢得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信赖。
四是当事人载体。执行人员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当事人对执行文化有着不同的期望,要通过当事人这一庞大群体,营造良好的执行文化。
五是社会载体,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因素,在各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使执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五个载体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因为各个载体各有各的功能与价值,又具有一个共同的定位与追求,即执行文化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执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三、应注意六个问题
一是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者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要符合中心城区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能够得到执行人员的认同。
二是应当有一个有效的创建机制。需要从组织上、领导上、人员上、方法上、措施上予以加强。
三是应当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成熟的做法要不断总结推广,并着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执行文化,注意不断推陈出新,不能急于求成。
四是应当注重执行文化的传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先进理念与社情民间相结合,总结好执行文化建设中好的做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五是应当重视执行文化的积累。事情要一点一滴的去做,案件要一件一件的去办,执行文化也需要逐渐的累积。
六是应当把执行文化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扩张。执行文化建设不能仅仅限于法院内部,要在上述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均产生良好的效应,赢得支持,产生影响,提升形象,促进工作。
建设执行文化,仅仅是一种手段或形式,其目标,或目的,是以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建设,塑造外在的良好形象,培植内在的良好修养,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结合,打造中心城区法院执行工作的社会形象,提升执行的公信力,促进执行难问题的解决,使执行工作始终保持规范高效的良性运行态势。
法院执行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执行文化而言,我认为,应当具备四个要素,打造五个载体,注意六个问题。
一、应具备四个要素
一是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举止得体、着装规范、待人接物等方面。日常工作中,执行人员需要时时接待当事人,也经常需要外出执行,在做当事人的思想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自身的外在行为素养,甚至在采取执行措施和强制措施过程中,也不能动粗,把始终坚持依法执行、文明执行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
二是语言文化。执行法官在执行过程中,要讲求执行语言艺术,做到和颜悦色,不语气生硬,既要讲法言法语,又要入情入理、通俗易懂。执行工作离不开强制力的保障,但强制必然加大执行成本的投入,甚至容易激化矛盾、增加信访、影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换位思考、沟通协调及平等、恰当的语言交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语言粗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则容易导致矛盾加剧,甚至让当事人对执行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实践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某一个案件,由不同的人执行,有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使有时出现相同的结果,当事人对承办人的评价也常常不一致,有的褒有的贬,有的甚至产生牢骚和怨恨情绪。破解这一问题,语言因素不能不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精神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学习的氛围,调研的氛围,廉洁的氛围,团结和谐的氛围,典型带动的氛围,遵守法律制度和公序良俗的氛围,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努力工作的氛围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执行人员的文化品位、人文涵养和理论素养。
四是物质文化。打造良好的办公秩序、整洁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车辆装备,还要利用执行网络这一平台,创建富有中心城区法院的执行工作网络文化。
二、应打造五个载体
一是形象载体,即人的因素。执行人员要人人身上体现执行文化,尤其要通过自身人格、修养的塑造及教育培训、考察学习等手段,着力提升执行人员的素养,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
二是物质载体,即物的因素。如搞好执行文化设施建设、办好执行文化展览等,打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氛围。
三是媒体载体,即新闻媒介的因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形成良好的执行舆论氛围,赢得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信赖。
四是当事人载体。执行人员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当事人对执行文化有着不同的期望,要通过当事人这一庞大群体,营造良好的执行文化。
五是社会载体,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因素,在各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使执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五个载体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因为各个载体各有各的功能与价值,又具有一个共同的定位与追求,即执行文化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执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三、应注意六个问题
一是应当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者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要符合中心城区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能够得到执行人员的认同。
二是应当有一个有效的创建机制。需要从组织上、领导上、人员上、方法上、措施上予以加强。
三是应当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成熟的做法要不断总结推广,并着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执行文化,注意不断推陈出新,不能急于求成。
四是应当注重执行文化的传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先进理念与社情民间相结合,总结好执行文化建设中好的做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五是应当重视执行文化的积累。事情要一点一滴的去做,案件要一件一件的去办,执行文化也需要逐渐的累积。
六是应当把执行文化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扩张。执行文化建设不能仅仅限于法院内部,要在上述领导机关和社会各界均产生良好的效应,赢得支持,产生影响,提升形象,促进工作。
建设执行文化,仅仅是一种手段或形式,其目标,或目的,是以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建设,塑造外在的良好形象,培植内在的良好修养,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结合,打造中心城区法院执行工作的社会形象,提升执行的公信力,促进执行难问题的解决,使执行工作始终保持规范高效的良性运行态势。
责任编辑:李金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