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与不朽
——向石伟文同志学习
2003-09-02 09:51:2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吕伯涛
  第一次观看《不朽英魂》这部讲述石伟文事迹的短片,我的心灵便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眼泪止不住往外流。再看周围,许多领导也都在擦眼睛。看完影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讲话中说,石伟文同志是平凡的,但他那平凡的事迹中体现出一种伟大的情操、高尚的境界。这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话语,使我的心情更加无法平静。我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一位在贫穷山区的小小法庭工作的普通法官,他的一生、他的事迹都极其平凡,为何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冲击力、震撼力呢?

  第二次看《不朽英魂》,我更注意思索这个问题:平凡何以能够不朽。影片的开头,是在细雨绵绵的悲切气氛中,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的数百名父老乡亲自发地悼念石伟文的场景。令人想起太史公笔下的飞将军李广死后的情景:“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垂涕。”“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这是何等感人的哀荣!原来真正不朽的,是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的人!所谓“政声人去后”,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而活在老百姓心中的人,必然是那些与老百姓心贴心、一心一意、诚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石伟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年的审判工作实践中,时刻想到的是当事人和群众的利益,直到患重病住了医院,在病床上仍然想着工作。无论本地的乡亲,还是素昧平生的外地人,他都一视同仁,公平办事。他自己收入微薄,“岁寒愈觉宦囊羞,柴米油盐样样愁”,却依然不忘关照比他更困难的孤寡老人。他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与那些贫穷而又纯朴的乡亲们血肉相连、呼吸相通,才得到他们的真诚爱戴。

  这平凡其实很不平凡,因为他需要牺牲,需要付出,甚至需要忍辱负重!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日益浸淫蔓延的今天,有多少人“待价而沽”,又有多少人四处“寻租”。甘于扎根贫穷的山区,为父老乡亲服务的能有几人?不为名利所动,不拿权力作交易,又谈何容易?而这一切,石伟文都做得无可挑剔。他不是没有进城提拔的机会,但他是一个有大局观、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党需要、群众需要,他就能心甘情愿地放弃这些机会,继续和山区的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山区的面貌。他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同样有亲情、友情,他肩负着生活的重担,病逝前还欠着数万元债务。然而他深知,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办事,决不能谋一丝一毫的私利!“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都做到了。这就是“伟大的情操”,就是“高尚的境界”,正是平凡中体现出的不平凡!

  石伟文身上的平凡与不平凡就是这样统一在一起的。他是平凡的。每一个法官都应该而且能够向他学习,像他那样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群众。他又是不平凡的,向他学习并不容易,那是需要一番刻苦的修炼,需要看明世事、看透人生,真正把个人和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融为一体才能办到的。这道理虽然简单,却并非人人都能想通,更不用说变为行动了。前几年出访东欧和俄罗斯,看到一些老共产党员、二战的老英雄站在寒风刺骨的街头出卖他们的勋章,我的心就像被利剑刺中一样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干部,都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一伟大的事业去追求个人的名利,听任私欲膨胀,轻则误身,重则误国,到头来只能像柳宗元笔下的贪婪小虫虫负虫版一样,落个自取灭亡的可耻下场。试看古往今来的贪官,聚敛无数财富,却终日惶恐不安,死后遗臭万年,如何谈得上精神的充实与快乐?我不由想起了一位学者的妙喻:“拥有那么多宫女,可惜是个太监!”奉劝世人多读读《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不要再干那些自掘坟墓的傻事了!

  石伟文这位平凡的法官被广东省省委授予“人民的好法官”荣誉称号,被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同时被广东省省委确定为全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先进典型,这不仅是石伟文的光荣,也是全省法院、全省法官的光荣。全省各级法院和全体法院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深入、真心诚意地向石伟文同志学习,像他那样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在每一项平凡的工作中,胸怀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抵制腐蚀和干扰,维护公平与正义,争当党和人民放心的好法官。党和人民需要成千上万石伟文这样平凡的好法官。这平凡中蕴藏着伟大,蕴藏着不朽,恰如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空气,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极其平凡的元素,它们与世界同在而不朽!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