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零下8℃,滴水成冰;室内22℃,气氛热烈。
1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C601报告厅内,一场司法便民智慧惠民成果新闻通报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下面,我为大家集中展示‘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的三个应用场景。”
北京高院申诉审查庭庭长、信息技术处处长邓颖话音刚落,全场的目光纷纷投向前方的LED大屏幕。
“您好,我是案件查询专职坐席,很高兴为您服务。”
屏幕上,12368诉讼服务智能机器人的虚拟形象跃然而出,一段流畅自然的语音播报随之响起。
“我这个案子需要进行保全,请问什么时间申请?”
“根据相关规定,申请保全人申请续行财产保全的,应当在保全期限届满七日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
面对模拟当事人的发问,12368诉讼服务智能机器人凭借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意图识别能力,“秒懂”对方的诉讼服务需求,迅速作出精准回答,尽显“专业范儿”。
紧接着,第二个应用场景——“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重磅“登场”。
“叮叮……请注意!”视频演示中,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应用通过大数据自动甄别出一起案件中的异常线索,预警提示窗立即弹出。
犹如一名智能“质检员”,该应用严格把守在立案、审判与执行各阶段的“质检”关键点上,在立案、审判与执行各阶段提示审判程序是否合规、法律适用是否恰当等风险预警,筑起一道维护司法公正的“铜墙铁壁”。
不光有监督,“智囊团”也得跟上。压轴“出场”的是“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应用场景。
“嗒嗒嗒”,随着在检索框里敲入案件事实关键词,几秒钟后,一份自动生成的裁判观点及类案检索报告便呈现在眼前。这份报告不仅详细列出了类案的不同裁判观点,还为法官提供了待决事项的裁判辅助意见。
这是该应用中,“类案检索推荐服务功能”场景演绎的生动一幕。围绕案情分析、类案检索推荐、文书生成三方面,“大模型智能辅助决策”应用大显身手——帮助法官在疑难复杂的证据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精准定位法律法规、高效推动文书智能生成。
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画面飞速滚动,当邓颖宣布三个应用场景演示完毕时,全场人员仍沉浸在科技与司法碰撞的震撼中,意犹未尽。
场景落地,成效究竟如何?据统计,12368诉讼服务智能机器人上线两个多月来,联系法官智能应答45249次,案件查询智能应答34265次,诉讼咨询智能应答11779次。目前,北京高院已成功开展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等12个场景的模型验证,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迈出新步伐。
这组数据不仅为司法便民、智慧惠民提供有力注脚,也引来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足刚、北京市政协委员于立荣的点赞认可。
“12368诉讼服务智能机器人为当事人联系法官搭建‘连心桥’,进一步助推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以科技赋能司法审判,将法官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现实难题!”
以“智”提效,眼见为实。正如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玲玲所言:“只有真正落地应用的技术才是推动行业进步、造福人民群众的科技创新。”
通报会虽已落下帷幕,但科技与司法深度融合的探索还在持续升温。相信在全国法院“一张网”的统领下,未来“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大模型智能应用哺育的“数字正义”将会惠及更多群众,也将在首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留下更多铿锵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