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引发新型纠纷应予以重视
2024-09-10 11:17: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实
 

  无人驾驶技术是指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导航定位等技术协同合作,实现车辆在无驾驶员情况下自主导航、自主决策和自主控制的驾驶模式。该技术虽然带来了运输效率的提升和安全性的改善,但也引发了新的风险和法律问题,亟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

  一是技术风险易引发新型交通事故。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是算法和数据,但算法和数据的不完善可能导致驾驶系统出现误判、漏判等问题。无人驾驶系统还可能受到黑客攻击、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车辆失控或行驶异常,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此类事故的责任主体可能包括车辆制造商、车主、乘客以及可能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责任类型则可能存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或是产品质量责任两种类型。

  二是数据泄露易引发新型隐私权纠纷。无人驾驶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数据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相关数据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云端或服务器上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均存在泄露或滥用的风险。我国民法典虽有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性规定,但并未精确涵盖行车轨迹等数据信息,且对智能系统所记载数据的丢失、盗取等行为的规制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亦有缺漏,这给隐私权的保护造成不利。

  三是成本优势易引发不正当竞争。无人驾驶技术相较于传统行业,可极大降低人力、保险和维修成本,提升运输效率。这种优势反映在价格上,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的争议。一方面,部分无人驾驶技术公司为吸引用户和提高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排挤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提供相同或类似服务时,对同一地区或相同交易条件实行不同价格,对相同客户存在大数据“杀熟”的价格歧视,损害用户权益。因反不正当竞争法无准确界定、市场竞争影响难以评估等因素,司法实践中将出现性质认定难、责任归属认定难、损失认定难等问题。

  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加强研发提升技术。加强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进行科学测试和示范项目,通过收集数据、验证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制定相关标准,明确设计、测试、运营等方面的要求,以助于加速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进程;注重人才培养,以满足产业发展的智力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将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预判行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做好专门立法的前瞻性研究,尤其注重分析论证未来可能出现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泄露、不正当竞争等纠纷的法律理论难点;加快制定、修订无人驾驶技术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厘定刑事处罚、行政规制和民事纠纷的适用规则,明确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法律边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我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展为制度优势,既要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头羊”,更要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广者。

  三是加强普法提高公众认知。充分发挥首案示范效应,选取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案件以案释法,引导技术研发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了解相关法律制度,合理合法地开发、经营、使用无人驾驶技术;发挥舆论传播优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知识,展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应用场景,让公众直观地感受新技术的便利和效益;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问,增强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