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观察团”体验沪上新“枫”景
2024-07-08 09:57: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巧雨 王英鸽
 

1.jpg

  在宝山法院月浦人民法庭站,“法治观察团”成员体验指导人民调解模拟实训课。胡明冬 摄2.jpg

  在松江区法院佘山法庭站,“法治观察团”了解特色法庭建设情况。方君仪 摄3.jpg

  在崇明区法院陈家镇法庭站,“法治观察团”在农家小院内参加非法捕捞主题“盲盒”普法活动。张宏雷 摄

  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毛细血管”处,有9个基层法院的39个人民法庭。初夏时节,由4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高校学生、网络博主等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法治观察团”相继走进其中4家人民法庭,开启打卡“沪尚新‘枫’景”之旅。这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策划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系列活动,近日,该活动成功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重点普法和依法治理项目。

  从“板凳法庭”“枫桥e站”,到涉外纠纷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农家小院……观察员们亲身体验上海法院做深做实诉源治理的一个个场景。

  如何因地制宜化解纠纷于萌芽?如何绘就超大城市新“枫”景?答案也随着观察员们脚步的深入,渐渐清晰……

  聚焦邻里纠纷,两场“剧本杀”巧普法

  一张八仙桌,三条长板凳。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佘山人民法庭站,“板凳法庭”四个字,吸引了观察员们的目光。随后,一场沉浸式的调解“剧本杀”拉开帷幕。

  “他敲承重墙导致我家漏水,地板和家具都泡坏了,必须赔10万!”扮演原告的高校学生戴永欢很快进入角色。

  “我敲我自己家的墙,关你啥事?”扮演被告的网络博主欧文也毫不相让。

  眼看火药味渐浓,法官助理顾莎连忙调停,并引导扮演房屋质检员和人民调解员的观察员发表意见。

  经过数轮争论和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

  “板凳法庭”位于松江区小昆山镇平复苑47号楼楼道。在这个临时搭建的法庭,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经常坐到邻里中间,以“唠家常”的方式解决纠纷。

  “我们把‘板凳法庭’搬到活动现场,就是希望大家能直观地了解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过程和效果。”顾莎总结说。

  宝山区人民法院月浦人民法庭同样在该站“枫桥e站”内设置了“剧本杀”体验,但说起这样策划的初衷,还有另一个令人唏嘘的缘由。

  这是一场由房屋漏水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体验中,在法官引导下,扮演当事人的观察员同样选择和解。

  “很高兴看到今天‘剧本’里的纠纷被成功调解!”复盘环节,庭长张继峰表示,“但现实中,这起纠纷当事人因置气并未接受调解,后来历经鉴定、一审、二审,时间长达一年多。鉴定损失金额为19300元,鉴定费还另花了19000元……”

  “像这样的邻里纠纷,村居发现后就地调解解决,是最有效的办法。”月浦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周晓燕说道。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指导人民调解的意义。”张继峰说。后来,法庭与上海市首个面向社区的实体化社区治理学院合作创作课件,到村居开展“菜单式+订单式”人民调解员实训。“像这样的‘剧本杀’,正不断运用在人民调解员培训中。”

  月浦人民法庭也因在指导人民调解方面的诸多创新实践,于2024年2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特色审判,有不同“实践场”

  在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站,观察员们走进了法庭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只见法官秦男一键轻点大屏幕,立即连线了上海仲裁委员会立案部部长严晓英。

  原来秦男正在办理的一起案件合同中存在仲裁条款,但双方当事人对翻译合同的字词解读存在分歧。条款约定:“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有权/可以选择上海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但这意味着双方应当仲裁,还是既可以仲裁也可以诉讼?

  经过在线讨论,秦男和严晓英一致认为本案适用前者,该仲裁条款的意思表示明确有效。

  “像这种形式的业务研讨很普遍。”秦男介绍说。“同时,工作室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线调解。”说着,她又连线意大利籍调解员杨慕华。

  “我们经常说的商事调解的目的是实现‘双赢’,对此你怎么看?”一接通,秦男瞬间切换成一口流利的英文,随即又充当起了同声翻译,观察员们不禁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外籍调解员则在线分享了他参与涉外商事调解的经验和对“调解”这一中国智慧的深刻认识。

  调解、仲裁、诉讼,是解决涉外商事纠纷的三种途径,各有规则、各有优势。为凝聚三者合力,自贸区法庭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并参与制定《浦东新区健全涉外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若干规定》,推动实现“能调则调、适仲则仲、当判则判”,让各类涉外商事纠纷以最优方式妥善解决。

  “这些做法既发挥了浦东的引领示范作用,又彰显了新发展理念。”上海市人大代表孙婧雯点评道。

  同为特色专业审判,为了让观察员们近距离感受人民法院如何做实诉源治理,崇明区人民法院陈家镇人民法庭直接将打卡活动地点设置在了农家院。

  庭院一间,板凳几张。茶余饭后,与村民们促膝围坐,或咨询调解,或释法普法。如今,这样的“围坐话法”早已成为陈家镇法庭的品牌活动。

  农家院里,几个神秘的大号“盲盒”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瀛东村原副书记陆正东随机打开一个,一张绿色鱼笼露了出来。

  “这是定置倒须笼壶,俗称‘绝户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论是在海上,还是长江、黄浦江等内陆水域,都被禁止使用。”环境资源审判法官贺宇红讲解道。她边说着,一同参与普法的渔政执法人员拿出测量器展示孔洞直径。“因为它直径过小,连刚孵化出的鱼宝宝都能被‘一网打尽’。”

  随着“盲盒”一个个开启,配合着贺宇红的讲解,观察员们学习到不少与非法捕捞有关的法律知识。

  “以前村民大多会去捕鱼,但现在渐渐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陆正东感慨说,“老百姓真的太需要这样的普法活动了。”

  打卡体验,呈现更多新“枫”景

  据悉,在上海39家人民法庭中,有7家城区法庭、31家城乡接合法庭和1家乡村法庭,下辖93个乡镇、23个街道,覆盖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0%。2023年全市人民法庭收结案量,占下设人民法庭的基层法院民事案件收结案量的30%以上。

  自2023年5月上海法院动员部署“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人民法庭坚持综合性与专业性协同发展,探索以数字化赋能法庭基础建设,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因地制宜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符合超大城市定位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之路。

  此次打卡“沪尚新‘枫’景”系列活动,也成为展示上海法院创建工作阶段性成果的重要“窗口”。活动中,“法治观察团”除了体验打卡集章、走访参观、庭审旁听、“剧本杀”演绎、围坐话法等活动外,还获赠一本收录全市人民法庭创新经验的《图说·沪尚新“枫”景》手册。透过这本精美手册,观察员们也得以看见更多散落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毛细血管”的新“枫”景。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表示,“上海法院将牢牢立足新时代上海的城市特点,继续探索超大城市人民法庭建设的特色经验,努力为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