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办公大楼里,知识产权庭庭长宫晓艳带领知产庭全体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个月即将举行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会。作为全国首家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从“出生”时就肩负起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知产人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勾勒出一幅敢为人先、勇创佳绩的时代画卷。
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第一任庭长徐亚丽(中)开庭审理一起知产案件。
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倪红霞和同事在研讨知产案件。
1﹢1﹢1>3的知产“三合一”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4年6月,为进一步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关心支持下,浦东新区法院在全国基层法院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
徐亚丽是知产庭的第一任庭长,她清楚地记得当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案子少没关系,我们要将每起案件都办成精品、办出影响力,要让专业素养高、懂经济又懂外语的法官加入到审判团队里,要让外商知道来中国浦东投资是放心的。”
1995年3月3日,正值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关键时刻,一起在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查获的假冒“飞鹰”刀片事件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记者们纷纷赶到浦东新区法院,把镜头聚焦在了“飞鹰”刀片的三起连环案上。
上海吉列有限公司是原上海刀片厂与美国吉列公司合资的中美合资企业,它所生产的“飞鹰”牌刀片是知名产品,但“飞鹰”注册商标和外包装屡遭假冒、仿造。原上海海兴工贸负责人徐某非法组织生产假冒的“飞鹰”牌74型双面刀片,并交由个体户陈某负责销售。案件被查获后,徐某被公诉机关以假冒商标罪提起刑事诉讼,陈某因不服工商局的没收罚款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此外,吉列公司对仿冒“飞鹰”牌刀片外包装的上海华兴刀片厂提起了不正当竞争诉讼。
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联手刑庭、行政庭,对这三起连环案进行了审理,最后分别作出判决,以假冒商标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维持工商局对陈某的处罚决定;上海华兴刀片厂与吉列公司达成调解协议,上海华兴刀片厂赔礼道歉并赔偿吉列公司经济损失20万元。
美国《纽约时报》对此案进行了报道,一年后,外国企业在浦东的投资额超过了160亿美元,60余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集团落户浦东,外资银行在浦东开业达24家。
“飞鹰”刀片案的成功审理也引发了浦东新区法院思考:三起案件基本上是同一事实,但由不同的审判庭来分别审理,增加了诉讼成本,能不能推出“三位一体”的审理模式呢?
1996年,经上海高院批准,浦东新区法院创新探索由知产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三合一”审判机制。此举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对知识产权提供如此全方位立体式的保护,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著名知识产权学者郑成思赞誉其为“浦东模式”。
此后,浦东新区法院对“三合一”审判机制进行了“升级”,先后扩大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将非法经营等与知识产权或不正当竞争密切相关的刑事和行政诉讼纳入知产庭受理案件范围,更好地发挥了知产庭专业化审判的优势和规模效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推行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模式。同年11月,上海高院审判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关于基层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将“三合一”审判管辖扩大至全市范围。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在全国法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工作的意见》,在全国法院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第五次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实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
擦亮法治营商“浦东名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副庭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倪红霞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2001年12月,倪红霞从经济庭调入知产庭工作,当时的知产庭除了庭长陈惠珍之外,只有2名法官和1名书记员,知产案件全年收案量20余件。倪红霞除了审理知产案件外,还要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
知产案件虽然数量不多,但审理压力很大,每一起案件都可能是新类型案件,而可供参考的案例却很少。“在办案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倪红霞硬着头皮踏入了“IP圈”。
此时的浦东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急需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历史重任落在了知产法官们的身上。
2015年,浦东新区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最高人民法院知产庭在浦东设立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2019年,浦东新区法院第一个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临港新片区审判站挂牌。同年,浦东新区法院与浦东知识产权局签署《“聚焦中央三大任务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当时中央对上海提出三大任务: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倪红霞介绍,张江地区的文创、科技产业比较发达,她带领团队通过巡回审判、指导调解、情况通报、产业调研、法治宣传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同时,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也开始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与上海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上海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指引》,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与浦东知产局共同签署《“聚焦中央三大任务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进一步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与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安分局共同建立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确保刑事司法各环节执法标准的统一;与浦东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浦东新区加强商业秘密保护若干规定》;开展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完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对策研究》。
2019年,在第十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要认真落实新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和新修订的商标法,实施更加严格的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久,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在上海率先作出首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外国企业)包括律师费、公证费等在内的经济损失共300万元。此后,知产庭又陆续判决了30余起惩罚性赔偿案件,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4月,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浦东新区法院、市律协、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合办了一场“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实务研讨会”。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立法上的引入与司法上的适用正是加大保护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浦东新区法院副院长包晔弘表示。
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30年来,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收案量从最少一年4件,猛增到最多一年1.7万余件,审判人员从最初的4人增至目前的45人。
案子多了,压力也更大了。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开始尝试从源头治理入手,根据知产纠纷的特点,探索符合知产案件的“类型化诉源治理机制”,即针对法律关系相同、案件事实相似的系列案件,发挥“首案示范判决效应”,以类案调解模式来提高化解纠纷的效率。
在20余起因涉视听作品而引发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系列案中,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采用“首案示范﹢平行诉讼案件调撤”的方式,先就其中一起因电视剧播放引发的侵权案作出判决,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上诉期间,法官就平行诉讼案件组织调解,向原、被告释明了首案判决理由及赔偿金额计算方式,最终双方就平行诉讼案件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被告也撤回了上诉。
除了积极运用类型化诉源治理机制,知产庭还积极探索多元解纷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浦东新区法院借助知识产权专业调解力量引导矛盾前端非诉解决,与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深入合作,通过人民调解、商事调解、专家调解推动纠纷多元化解,破解司法保护需求快速增长与审判资源短缺的矛盾。
知产庭还不断优化、完善涉外解纷路径,与全国首家落地境内的国际仲裁调解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以下简称WIPO仲调上海中心)开展诉调工作对接,化解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填补了涉外调解路径的空白。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对接工作小组,指定对接专人,结合我国法律规定和WIPO仲调上海中心的解纷规则,提前研判涉外知产案件委托调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流程衔接障碍,并指定工作机制和处置预案,确保依法依规开展对接工作。”宫晓艳说。
2020年7月,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与WIPO仲调上海中心联合化解了全国第一例境外争议解决机构参与调解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相关做法得到了上海市委领导的批示肯定,该机制还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服务和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法报告》中。截至目前,浦东新区法院共委托WIPO仲调上海中心涉外知识产权案件43起,调解成功8起。
今年3月,针对北京、上海两地法院涉同平台主体、同类型案件较多,浦东新区法院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签署《加强版权司法保护及治理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版权纠纷治理新模式。浦东新区法院还会同江浙皖地区法院签订合作协议,拓宽了长三角非诉纠纷解决渠道,助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
开启数字化赋能新篇章
2023年起,围绕上海高院党组提出的“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工作要求,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积极作为,从“找准问题、建好模型、重在应用”三个角度狠抓场景应用研发工作。
截至6月12日,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已向上海高院申报内部监督场景应用方案20个,社会治理场景应用方案5个,数助便民场景应用方案1个。其中,“不正当竞争纠纷新旧司法解释规范引用提示预警”场景应用方案于2023年12月嵌入全市法院系统,“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涉认罪认罚的量刑情况适法统一”以及“知识产权案件中海关扣押财产保全措施后续处理提示预警”两个场景应用方案于今年2月被推广应用。
场景应用研发的同时,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还有不少“科技”动作:积极适用庭审记录改革,以全程录音录像替代庭审笔录,庭后刻录光盘并随卷归档,实现“无纸化”流程的再造;推进完善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庭审记录改革适用率达45.14%;积极探索“微法庭”应用场景,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异步审理,推动“微法庭”与“书状先行”相结合,实现高效诉讼协同。
“这些年,我们依托上海高院的‘云间’庭审系统和第三方‘小鱼易联’系统,不断探索知识产权纠纷在线化解的新模式。”宫晓艳介绍。
据统计,2023年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达57.11%,同比增长137.76%,有效减少了程序空转,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确保简单案件及时审理,及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0年间,浦东新区法院培养出了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深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走出了2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1位全国法院知产审判工作先进个人、4位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也被先后评为知识产权审判基层示范法院、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人民法院知产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今年3月,上海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研讨会在浦东新区法院举行,法学会研究会成员、苏浙沪三地的法官和检察官、沪上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律师界、产业界等120余人济济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要素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头脑风暴。”浦东新区法院知产庭法官、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杨捷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给我们法律人提供了一个开拓思路、达成共识、深化研究、提高认识的交流平台,呈现了司法实践和学术界的最新观点。”
“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专业性较强、新情况新问题较多、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较快。只有不断加强政治建设、专业理论学习、司法技能培训,才能打造出一支胜任新时代新征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法官队伍。”浦东新区法院院长朱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