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揪心事员工烦“薪”事,都解决了!
2024-06-11 11:00:4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胡佳佳 米杨 余志琪
 

罗家人民法庭法官向当事人送达调解协议。

  “工资有着落了,我们就放心了。”李某等113名员工领到部分工资后,高兴地继续工作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很揪心,真想不到这事能处理得这么好,麻烦你们了。”青山湖某制衣厂负责人王某握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民法院罗家人民法庭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因沟通出现问题,产品质量出现瑕疵,广东广州某服装公司拒付加工费并要求赔偿,导致制衣厂无法支付113名员工工资,法官耐心做工作,促使各方实现共赢。

  沟通失误

  导致合同纠纷

  2023年12月,制衣厂的40余名员工代表来到青山湖法院罗家法庭,起诉制衣厂拖欠113名员工93万余元工资。

  收到起诉状后,罗家法庭高度重视,立即找制衣厂负责人王某了解情况。

  从王某处得知,2023年6月,服装公司来到青山湖区寻求合作伙伴,经多方比较后,最终与制衣厂签订了委托加工合同。

  在合作过程中,因双方沟通出现失误,制衣厂加工的3.5万件套头衫成品出现质量瑕疵,无法按时交付。“这笔订单来得急、量也大,合同签订后,没细想就立刻召集了工人来做,谁知道做出来后成品有问题。”制衣厂负责人王某告诉记者。

  如今,服装公司拒绝向制衣厂支付加工费并要求按合同约定赔偿。因没有收到加工费,导致制衣厂的资金链断裂,厂里的113名员工93万余元工资没办法按时发放,员工集体停工,这让制衣厂负责人王某进退两难。

  合力调解

  消除三方隔阂

  因该纠纷涉及人员较多,又关系到辖区企业的生存问题,法官认为,如果只是简单作出判决,势必会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且工人工资也难以保障。

  为了快速化解纠纷,法官决定依托“织纷e站”,采取“法庭+商会”的调解模式,组织服装公司、制衣厂、员工代表三方进行调解,并邀请青山湖区人民检察院、青山湖区劳动监察大队派员参与调解,特邀青山湖区纺织服装行业商会副会长杨森、胡友亮作为调解员,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通过多方联动的方式,提升调解实效。

  “如果不能将这批套头衫尽快投放市场,我们公司将损失巨大。”调解时,服装公司代表杨某表明态度,对他们企业来说,交货时间是影响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里都指望着我们的这点工资,没有工资,我们怎么生活?”员工代表诉苦。

  “我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制衣厂负责人王某无奈地说。

  “双方面料沟通时出现失误,订样板时未注意面料材质差异。”杨森一针见血指出委托合同的症结所在。

  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各方都有调解意愿后,得知还有2.5万件半成品套头衫没完工,法官提出调解思路:由制衣厂负责人王某先行给员工支付部分工资,员工继续完成剩下2.5万件半成品产品的加工,由针纺行业商会提供技术指导,派出质检管理员进行监督,保证剩下2.5万件半成品高效顺利完工。

  听了调解思路,服装公司代表杨某、制衣厂负责人王某态度慢慢缓和下来。法官又趁热打铁,从法理、情理方面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并多次通过面对面、背靠背方式沟通,消除三方隔阂。

  化解纠纷

  实现多方共赢

  “有你们专业商会和法院的介入,我们放心多了。”服装公司代表杨某紧锁的眉头渐渐得以舒展。

  “工资有保障了,我们肯定继续干,我们也希望大家生意越做越好。”员工代表李莉说。

  在法官的努力下,各方力量一起做工作,最终三方达成调解协议:服装公司同意支付制衣厂加工费20万元,接收已生产的3.5万件成品,该加工费用于制衣厂支付员工工资,剩余的2.5万件半成品产品由制衣厂继续加工,加工完成后,即时结算加工费。

  近日,在罗家法庭的组织下,制衣厂集中发放了拖欠员工的部分工资,93名工人收到部分工资后,又重新回到岗位继续工作,濒临破产的制衣厂又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据了解,南昌市青山湖区是江西省最大、全国第四的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了更快更好地化解众多针纺企业引发的法律问题,2023年5月,青山湖区法院与南昌市现代针纺商会、青山湖区纺织服装行业商会共同设立了“织纷e站”,运用“法庭+商会”工作模式,为针纺企业提供多元、便捷的司法服务,其中借助多方力量加大调解工作力度,把更多的问题解决在萌芽,让更多的矛盾化解在诉前,是“织纷e站”立足辖区产业发展实际,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织纷e站”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企业业主旁听案件庭审,同时深入企业开展巡回审判,为企业业主解答日常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向企业发放风险告知书等,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

  自“织纷e站”成立以来,已调解案件122件,发放针纺企业《法律风险告知书》等资料2000余份,开展企业问需走访及“法治微课堂”活动10余次。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