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守护绿水青山 服务建设美丽中国
——代表委员点评《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
2024-06-06 08:47:1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超

  “环境资源审判理念”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法院在处理环境资源案件时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是环境资源审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提出了“能动履职、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协同治理”理念,既体现了新时代司法审判理念的共性特征,又展现了环境资源审判的独特视角。其中,绿色发展、系统保护和最严法治理念,区别于传统审判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在司法领域的深刻诠释。回顾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发展历程,审判理念经历了从“整体性司法、协同性司法、预防性司法、恢复性司法、公益性司法”(《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0)》)到“能动履职、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协同治理”的变革,我们看到了环境资源司法改革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突破,特别是“能动履职”的提出,准确定位了法院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的政治职责、法治职责;从“恢复性司法理念”到“绿色发展理念、最严法治理念”的深化,体现了对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从“预防性和公益性”到“系统保护和协同治理”的提炼,则将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的特殊属性升华到了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的新高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天地宽。相信在新理念的引领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能源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西宁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青海恩泽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海军

  综观2023年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大量环境资源案件,环境资源司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审判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深切感受到以下鲜明特点:

  一、生态环境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更加立体、充分。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用有力司法纵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人民法院审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和涉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光、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横向做好“环境美好”“生物多样性”“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与促进,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环境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声相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能动履职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更进一步加强。各地人民法院不断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能动履职。在立案、审理、执行各阶段均有具体举措,在司法建议、司法公开、司法宣传和协调联动等方面不断探索建立能动履职工作机制。“抓前端、治未病”“畅通诉讼渠道,探索诉前程序、预防性程序”“创新责任承担方式”“特色生态修复司法保护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方式创新和司法职能延伸,在法治轨道上强有力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中,江西法院在污染环境案中延伸职能,探索企业整改评审和判前社会效果评估机制,引导企业改进技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减少危废量、碳排放量近2000吨,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挽救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的良好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山东文康(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山东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顾问 程萍

  2813个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和组织、省域集中管辖的环境资源专门法庭纷纷设立受案、“1+1+N”专业化审判架构全面推广……去年以来,人民法院以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的成果有目共睹。

  当下,在环境资源领域的一些违法行为,往往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技术性,甚至部分案件还有较高的隐蔽性。这就要求环境资源审判领域法官不单要具有法律知识,还要掌握环境资源领域专业知识,方能提升环境资源案件审判质效水平。在我看来,人民法院重点推进完善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体系,优化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借力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和专家库等“外脑”,稳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正是践行“术业专攻”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同时还关注到,人民法院在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既能够审时度势,又能做到顺势而为。比如,在推进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工作中,建立统一归口“三合一”工作机制,由过往的“不告不理、居中裁判”到现在“发布司法建议、能动履职”,不但有效解决了单一惩治违法行为的法律效果,还依法整合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实现责任融合,行责适应,全面展现了人民法院主动融入保护环境的司法能动性,切实构筑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法治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甘肃省律师行业党委委员,兰州市律师协会会长,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主任 陈灿

  202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持续丰富、完善、统一司法裁判规则和裁量标准,推动环境资源法律适用体系现代化,为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提供规范引领。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加强环境资源法律适用体系建设,是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供更加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具体体现。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加强司法解释制定,依法惩治环境资源犯罪,保护生态环境;发布环境资源规范性文件,指导各级法院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新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升环境司法审判工作水平;发布专题指导性案例,提供及时、具体、操作性强的司法指引,促进裁判尺度统一;充分发挥司法实践优势,积极配合立法工作,为我国“1+N+4”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优化责任承担方式,为不同类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全方位修复选项。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加强环境资源法律适用体系建设,为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提供了法律指引;为国家规定的机关和法律规定的组织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法治屏障;为依法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导。

  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山西省科协副主席(兼职),政协太原市第十四届常委 吕春祥

  近年来,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环境资源司法理念,依法公正高效审理环境资源案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展现了一年来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成果,彰显司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力度。年度报告第五部分从多方面展现人民法院提升协同共治、源头治理、司法宣传、数字赋能等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提升环境资源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参与主体日趋多元。法院与公安、检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工作,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凝心聚力。通过普法活动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对社会治理的有效监督。二是积极落实“抓前端、治未病”要求,广泛开展源头治理,推动企业合规整改、绿色发展,让企业放下包袱,吃下“定心丸”。三是加强数字化法院建设,科技赋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打造全国环境资源审判信息平台。四是推动审判人才专业化。环境资源案件的专业性决定了人民法院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的必要性,从数据看,全国法院现有2813个环境资源专业审判组织,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审判队伍,为审理环境资源案件提供了智力支撑。年度报告第六部分从人民法院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角度,汇总人民法院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加强气候变化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治污染等全球环境危机方面携手努力,构建多元共享交流平台,传播中国环境司法声音,为全球环境司法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展现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上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3)》是2023年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集中展示,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缩影。我们欣喜地看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历经十年,在美丽中国建设征途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期待环境资源审判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高质量发展任务、能动履行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