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真州静无声
——追记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
2024-04-29 10:19:2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朱旻 李忠正
 

res02_attpic_brief.jpg

  边晓斌在重阳节老干部座谈会上讲话。res05_attpic_brief.jpg

  边晓斌(中)带领全院员额法官进行宪法宣誓。res08_attpic_brief.jpg

  边晓斌(右)走访仪征重点企业。

  白沙亭畔笛声哀,雪落真州魂断肠。2023年12月17日,大雪过后。江苏仪征,这座江北古城,经历着2023年最冷的一天。

  这天,仪征市殡仪馆挽联高悬,悲恸声声。人们在这里送别因公牺牲的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扬州市、仪征市党政领导静静伫立,法院干警们一早赶来,惊闻悲讯的当事人远道而来……

  殡仪馆大厅内外站了500多人。前来悼念的人们手持白菊,泪水止不住地流:晓斌院长,您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胥浦河水溢满离人泪,苍天为何妒英才?

  2023年12月14日上午,边晓斌前往仪征市某破产楼盘,对其修复续建情况进行勘察核验,因覆盖楼盘预留通风口的防护板风化断裂,边晓斌从5米多高的二楼坠至一楼地面,因公殉职,年仅49岁。

  同月28日,仪征市委追授边晓斌“仪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4年1月,扬州市委政法委、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通知号召向边晓斌同志学习;2024年2月,扬州市委追记边晓斌个人二等功。

  成长的年轮

  谈起边晓斌,仪征法院新城人民法庭原庭长余起宏感慨,晓斌是个勤勉谦和的好青年、好法官。

  “他1994年参加工作就在法庭,从刘集到胥浦再到新城法庭,晓斌扎根基层法庭十多年。”余起宏说。

  边晓斌和余起宏的“因缘际会”是在2004年,当时,余起宏临近退休时被任命为法庭庭长,和他搭档的副庭长就是边晓斌。

  “我大他将近30岁。晓斌一脸笑,一见面就喊我‘叔太爷’,我俩一下子就走近了。”

  说到当年,余起宏回忆起一件排除妨碍案件。

  因新城镇辖区企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原有电力已超负荷,不时断电给当地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亟须对电网进行改造。按照方案,最佳改造路线需要穿过农田竖一批电线杆。

  “这是好事,但有些老百姓不乐意啊!电线杆栽在田里,对种植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余起宏说,当时有两个生产队的村民对补偿方案不接受并进行阻拦,导致施工完全无法推进。无奈之下,仪征市供电公司向法院申请排除妨碍。

  那段日子正值雨季,师徒俩趟着泥泞,挨家挨户做工作。“晓斌在前面探路,他又好出汗,灰色法官服后背上都是白花花的汗渍。”提起当年的“跋涉”,边晓斌的背影好像还晃动在老庭长眼前。

  见人笑呵呵,说话有商有量的边晓斌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大家有想法都和他说。前后跑了一两个月,村民们的工作都做通了,一根根电线杆在田里竖起来,供电稳定了,村里生产、生活也没有被耽误。

  也许是自小在农村长大,和农民们有着天然的亲近,做群众工作对于脾气好、有耐心的边晓斌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2006年发生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让一向尊重老人的他犯了难。

  70多岁的当事人先说自己有心脏病,要对伤情重新进行鉴定,鉴定出来没问题后还谩骂法院的法医,甚至还上访闹事。边晓斌每天不时会接到他的谩骂电话。犹豫了一段时间,边晓斌和余起宏说起了这个困扰。

  “不能让蛮不讲理的人影响年轻同志!”余起宏果断把案件接了过去。让是非曲直本身说话,一次次闹,就一次次从容淡定处理,当事人见闹不出什么名堂,最终偃旗息鼓。

  “不是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事情是干出来的,不是怕出来的!”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十余年的基层法庭工作经历带给边晓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本领,也给他温厚谦和的性格注入优秀法官所需的胆气、魄力和担当。

  让“小五匠”们“伤有所保”

  如果不是那次意外,当年30岁出头,从淮安来仪征打工的杨玉珍夫妇日子会过得很幸福。

  丈夫魏文斌有一手好水电活,能吃苦的杨玉珍先是收废品,后来做服装生意、开鞋店,小家庭在仪征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魏健学习优异,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时被保送到南京一所名校读研。

  然而祸从天降。2010年年底的一天,魏文斌在给超市安装招牌时,不慎从8米高处摔下,造成颅脑严重受伤,身体多处骨折,构成五级伤残。在仪征举目无亲的母子俩四处借债,因老板不愿承担高额医疗费用“躲”了起来,杨玉珍起诉到仪征法院。

  案件审理中,边晓斌得知情况后,深深同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已是副院长的他带头捐款,并多次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这个家庭生活救助。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边晓斌多次组织各方当事人调解,尽快让杨玉珍家庭获得赔偿。

  2012年春节,魏文斌伤势加重。“我们是在医院过的年。”说到那个春节,杨玉珍止不住落泪,“儿子回家给父亲取衣服,家里一粒米也没有。到了12点外面到处在放炮,我和儿子抱头痛哭。”

  让杨玉珍没想到的是,有人还惦记着在医院的他们。大年初一早上,边晓斌拎着年货出现在病房门口。“儿子感动得紧紧抱住边叔叔!”回想这一幕,杨玉珍泪如雨下。

  在得知魏健想放弃读研早点工作时,边晓斌赶紧制止他这一想法,用各种事例教育魏健不能放弃,告诉他只有学业有成才能真正支撑起这个家。此后,他经常打电话开导魏健,直到魏健继续走进课堂才放心。

  事情并没有止步于此。走访调查中,边晓斌发现,杨玉珍的命运只是农村匠人们遭遇职业伤害后无钱治疗、没有保障的一个缩影。

  他在各村镇了解到,2013年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等“小五匠”行业的农民工已有17万人。仪征最大的镇月塘镇,“小五匠”们最为集中。

  “粗略估计有2万多匠人,有很多全家人都在干同一工种。”月塘镇司法所所长曹明介绍,2010年到2014年左右,正是农村建设开发的井喷期,在月塘镇司法所受理的“小五匠”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近五分之一。

  建筑行业劳动力密集、工种转换快、人员流动大、发生职业伤害风险高。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医疗费、误工费等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是绝大部分家庭的不能承受之痛。

  “记得边院长多次来镇政府、司法所,和大家讨论能不能从治本上考虑,从给农村匠人们购买一份保险入手,进而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规范农村建筑业劳务市场的用工行为。”曹明说。

  仪征市委、仪征法院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推进。2014年6月,相关试点工作开展起来;7月,保险公司公开招标,中标的保险公司以团体意外伤害险的方式为“小五匠”们投保,最高保额达20万元;11月,月塘镇70名“小五匠”,29名包工头被列入投保范围;12月,月塘镇政府大楼内,99张保单递到了“小五匠”们的手中。

  “2015年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全国3600万建筑业农民工被纳入工伤保险。”扬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澎说。

  暮春时节,仪征北郊墓园松林肃立,青草依依。时值边晓斌去世百天,杨玉珍从常州专程来到他的墓前祭拜。这个“小五匠”家庭最难的那几年,一直鼓励他们挺下去的边晓斌像黑暗中的明灯与他们相伴。

  “边院长,您放心吧,魏健现在已经在大学工作了,老魏的身体也好多了……”

  松涛阵阵,似乎是边晓斌在回答说,他知道了。

  让工人们“老有所养”

  2008年6月,梅雨季的南京。律师陈冉没想到的是,律所新开业,接到的第一个官司是200多名企业短期工的集团诉讼纠纷。被诉企业还不在南京,在仪征。

  工人代表们挤满了小小的律所,情绪激动地对陈冉讲述着:1994年,该企业征用土地招工时,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合同制工人。公司与他们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

  2007年11月,公司突然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这批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以派遣工的名义派回原岗位。2008年5月,觉得被不公正对待的工人们集体诉至法院,提出企业与工人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诉求。

  “我知道这个案子很难办,涉及2008年1月刚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连续10年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在劳务派遣的施行条件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一些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节省人力成本、大量裁员提供了操作空间,使得工人们的权益受到侵害。”陈冉谈道。

  明知难办,想到工人们今后的老有所养等问题,陈冉和她的律师团队没要一分钱,接下了官司。

  而此时的仪征,劳资双方矛盾在加剧,工人代表多次上访,甚至开始围堵企业和法院。

  刚刚调任仪征法院民一庭担任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

  “我们法院当时几乎全员出动,成立了多个调解组。边庭长带队深入职工家庭,找每位职工谈话,工人们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力求逐个达成协议。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只有29名工人签订了和解协议,大部分短期工坚决表示身份必须置换,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法院执行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戴小霞说,当年她是跟着边晓斌这个调解组的书记员。

  “晓斌庭长一直和我们商量,可以说是穷尽了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陈冉回忆,“他同时还考虑到企业,觉得劳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产,提出能不能和企业商量,先让这批工人和正式工人同工同酬,先提高他们的实际待遇,缓和冲突。”企业随后也做出了相应让步,但仍有180名工人继续坚持着原先的诉求。

  坚持归坚持,这期间,边晓斌的和气耐心也感动着工人们,彼此甚至处成了老朋友。

  “5年多时间里,我们到法院100多次,每次都是一句话,案子进展怎样了?边庭长每次都和气地接待我们,没有一点不耐烦,告诉我们进度,听取我们的想法,为我们想办法,甚至忍着我们的怒气,光是这个事,他就记了厚厚一大本。五年官司结束了,本子也写完了。好人呐!”

  “我问他,边庭长,你在法院是不是不忙,怎么每次都能来接待我们?他旁边的小年轻说,边庭长可是法院的大忙人!”回忆到这儿,当年的工人代表老杨眼圈红了。

  “我们都很佩服,边庭长有着特别好的修养。”工人代表谈晓英抽泣着说。

  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呼吁下,劳动合同法进行了相应修改,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用人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劳动者的人数占本单位用工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就要施行,边晓斌抓住时机,果断组织工人们与企业进行调解。6月30日,劳资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7月1日,近500名工人(参与诉讼及非诉讼人员)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圆满解决了这场旷日持久、人数众多的劳动合同纠纷。

  “面对火冒三丈的工人、怨声载道的企业,边庭长体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回忆着边晓斌对这场纠纷的处理,陈冉不由得感慨。

  “特别佩服边庭长,他处理问题很全面,既尽力维护劳动者权益,说服企业改变固化思维,落实工人同工同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实质性诉求,又兼顾企业发展不能停工,一次次劝说工人返岗生产。他在平衡劳资关系方面有着高超的艺术,把调解工作做到了极致。”陈冉说。

  “当年我们律所很多年轻律师从这场纠纷化解中,特别是从边庭长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的言行也教会了一名优秀律师的‘正确打开方式’。”陈冉说。

  仪征法院605办公室的一个书橱中间,摆放着工人们送给他的纪念奖牌:“真情系百姓温暖抵人心。”奖牌后面,是边晓斌和工人们笑容灿烂的合影。

  如果再给他十年

  “晓斌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恍惚,总感觉他会来敲门跟我商量事。晓斌勤勉忙碌的样子总在眼前,我都不敢去想,如果再给他五年、十年时间,他能干出多少沉甸甸的业绩。”仪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江厚良用“釜底抽薪”来形容边晓斌的猝然离去对法院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他的打击。

  在同事们眼中,边晓斌总是那么忙碌,充满着活力。黝黑的皮肤,小平头,身材敦实,圆圆的脸上洋溢着笑意。每天跑步半小时上班,办公室里放着一对哑铃,空下来就会来上几下,工作锻炼两不误。

  阳光的性格、健康的身体、不倦的学习精神带给边晓斌极高的工作效率。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十余年里,他办理的1000多件案件实现“零上访、零投诉”,多次被评为办案能手、办案标兵;走上庭领导、院领导岗位,他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和问题楼盘纠纷集中化解工作,推动在仪征法院建立价格纠纷调解工作室……

  边晓斌追悼会的那天清晨,天空青灰,乌云呜咽。前来吊唁的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财政局局长张英明眼含热泪,把被骤风刮乱的花圈挽联一个个理好、抚平。作为扬州地区派出的援疆干部,2016年,他和边晓斌同期来到天山北麓,度过了难忘的援疆岁月。

  2016年援疆时,边晓斌把审判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人民法院,参加建设多位一体诉讼服务平台,推动两地法院干警交流,新源法院审判质效跃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方阵。

  “还记得初到新源,面对气候不适,饮食不习惯,晓斌迅速调整状态。为了深入了解民俗风情、农牧民群众对矛盾化解工作的需求,他经常和少数民族法官前往茫茫无际的山区牧场,不到一个月就走遍了新源县大小各个乡镇。”张英明谈起。

  边晓斌因公牺牲当天,新源法院组织了一场追思会,缅怀他生前为这片土地奉献的点点滴滴。“晴风吹柳絮,故人在心间。”今年清明,新源法院公众号图文追忆,专题回顾了边晓斌的援疆足迹。

  温暖的凝望

  作为法院领导,边晓斌生前最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法院人才队伍的延续。

  2018年,仪征法院繁简分流改革,成立了简案中心,进行简案快审。边晓斌挑选了两名优秀员额法官和6名法官助理进入中心团队,鼓励年轻人高效收案结案。他还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团队人事调整,通过激励让年轻干警从“温水里的青蛙”变成“热锅上的蚂蚁”,中心的年轻人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状态。

  “我是作为书记员选进中心的,在简案中心工作了两年后到民二庭任法官助理。”周婷婷说到当时中心两个团队“火拼”案件的状态,“加速了团队的成长。最初的两名员额法官现在已经是院领导班子成员,6名法官助理全部入员额,其中5名成长为中层干部。”

  “我们总说边院长最会‘PUA’,他总是笑着鼓励你去奔跑,去跳起来够目标。”周婷婷说起边晓斌开庭前和她的一次短暂聊天。边晓斌对她说:“婷婷,女孩子不要当了妈妈就放弃进步,不能对自己没要求,我要看到你一直在进步。”

  法官助理洪文君说到一起交通事故案件。

  “边院长和我讲,受伤原告的误工费不能机械地按地区大致标准来推算,要去实地调查。原告是50多岁妇女,就算到70多岁还有十多年,她都因伤不能出去做别的工作,获赔的误工费就是她生活的唯一指望了。”

  洪文君说,她后来到受伤妇女王某工作的建材公司,几个老板都证实王某除了给工人们做饭,还帮着运货卸货,家里还养猪,是很能吃苦的人。综合其年龄、保险公司接受度等,最终判定误工费由每天100元增加为200元。

  “边院长说,法官办案办的就是别人的人生,不能凭经验一判了之,一定要去现场调查,要慎之又慎。”回想起边晓斌的教诲,洪文君哽咽了。

  年轻的民二庭副庭长吴正东,是最初简案中心6名法官助理之一。最让他难忘的是边晓斌对年轻法官调解能力的重视:“边院长总和我们说,民商事案件中,一判了之确实快,但调解通常会取得最好的效果,把难调的案子调解了,能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

  吴正东提起去年有两件案子,一件是涉聋哑人的交通事故案件,一件是标的额3亿多元的股权转让合同纠纷。“边院长就是不让我判,最后都调成了,各方都很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开会边院长坐在我前面,转过头问我那个案子最后怎么样了。我悄悄告诉他,调掉了调掉了。边院长笑眯眯地说,调了好调了好。”说到这里,吴正东的眼睛湿润了。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然在。”

  这是仪征法院青年干警们写给边晓斌的小诗。


责任编辑:罗一坤